日常飲品選擇可能潛藏健康危機,甚至與癌症風險密切相關。最新研究數據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50萬起癌症病例,被認為與含糖飲料的攝取有直接關聯,此驚人數字顯示,許多看似帶來短暫快樂的飲品,實際上可能為癌細胞滋長提供條件。重症醫黃軒醫師強調,不僅含糖飲料具風險,民眾習慣飲用的溫熱飲品若溫度過高,同樣隱藏致癌可能,審慎檢視飲品選擇刻不容緩。

黃軒醫師首先點名含糖飲料這類「健康刺客」。根據(Circulation)期刊研究,汽水及其他含糖飲料每年可能間接導致約6450人因癌症死亡。攝取含糖飲料的危害不容小覷,例如每天飲用500毫升(約一杯大杯手搖飲),罹患胰臟癌風險便可能激增87%。若每日飲用含糖量達70公克的手搖飲(約兩罐可樂),其胰臟癌死亡風險更是未飲用含糖飲料年輕人的3倍。此外,高糖飲食亦與乳癌風險上升有關,研究發現,偏好西式飲食者乳房緻密度增加41%,若再加上攝取高熱量密度食物,乳癌風險更攀升近50%。黃軒醫師分析,這背後機制與高血糖指數觸發胰島素阻抗,導致促癌因子IGF-1飆升,刺激細胞異常增生有關,形同給予癌細胞成長的「超跑燃料」。

接著,黃軒醫師指出酒精飲品如同「DNA分子粉碎機」。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酒精列為第一級致癌物,攝取18公克酒精(約1.5罐啤酒)即提高7%消化道癌症風險。酒精代謝物「乙醛」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對人類具致癌性(第1組)物質,會直接破壞DNA修復機制,誘發基因突變。黃軒醫師特別提醒,近三成東亞人因基因遺傳,體內分解乙醛的酵素活性僅約常人10%,使乙醛傷害更大,飲酒後罹患食道癌和頭頸癌機率顯著高於其他人。

飲品溫度亦是關鍵因素。黃軒醫師引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警告,飲用超過攝氏65度熱飲,食道癌風險將暴增8倍,這也是為何「超過65°C的熱飲」被列為2A級致癌物(極可能對人類致癌)。他解釋,過高溫度反覆灼傷食道黏膜如同「岩漿灼傷」,引發慢性發炎,長期可能導致細胞異常增生,最終演變成癌症。

最後,黃軒醫師提到,即使是標榜健康的加工果汁也並非完全安全。發表於(BMJ)的研究顯示,常喝含糖飲料增18%罹癌風險,而市售100%純天然果汁亦可能使整體罹癌風險上升12%。原因在於加工過程常去除膳食纖維,使果糖吸收速度加快,大量進入肝臟易轉化為脂肪,促進體內發炎反應。

面對這些潛在風險,如何選擇健康的飲品至關重要。為此,黃軒醫師整理了幾項健康的飲品建議,稱之為「黃金組合:天然防癌飲」,供民眾參考:
1 首選且最重要的是「白開水」,零熱量且是維持身體機能的基礎。其次是「無糖茶(原味茶)」,如綠茶、烏龍茶、紅茶或不含咖啡因的花草茶(洋甘菊、薄荷茶等)。「無糖咖啡(原味黑咖啡)」可適量飲用提神,但需注意咖啡因總量。

2 其他健康選項包括:若飲用果汁,應選擇「自己新鮮榨取」並「用水稀釋」,保留「果渣」攝取纖維,但仍需適量。選擇無額外添加糖的「無糖豆漿」或「無糖植物奶」(如杏仁奶、燕麥奶)。在水中加入檸檬片的「檸檬水」或「無糖氣泡水」可增加風味。選擇無糖或低脂的「牛奶、優酪乳」補充鈣質與蛋白質。由新鮮蔬菜榨取的「蔬菜汁」,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建議適量作為均衡飲食一部分。

黃軒最後再次叮嚀,健康的飲品選擇應以白開水、無糖茶飲與無糖咖啡為主,並適量搭配其他健康替代品。即使是健康飲品也要注意「適量」,並「觀察身體反應」。最關鍵的是,應積極避開所有含糖、含酒精、過燙及過度加工的飲品,從日常飲用習慣做起,守護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