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場 2025 年首季迎來驚人再融資潮,兩大中國車企比亞迪(1211.HK)與小米集團(1810.HK)於短短三週內透過閃電配售共籌資近 860 億港元,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外資長線基金亦開始重新評估加倉中國資產的可能性。
據統計,比亞迪於 3 月 4 日完成港股配售,募資金額高達 433.83 億港元,創下自 2021 年美團 100 億美元配售以來港股最大規模再融資;緊接著,小米集團亦於 3 月 25 日完成「先舊後新」配售,募集 425 億港元。蔚來汽車(9866.HK)亦於 3 月 27 日完成配售,募資 40.3 億港元,三家公司合計募資額逾 899 億港元,占港股首季再融資總額的 75.3%。

一位在美資長線基金工作近 20 年的資深人士坦言,這波閃電募資動作比過往 IPO 熱潮更具指標意義,顯示港股市場正在逐步回暖。「這麼短時間,兩家公司從香港市場『拿』走快 1,000 億,這比之前熱鬧的 IPO 更讓我們覺得,港股確實好起來了。」
根據港交所資料,2025 年第一季港股再融資總額達 1,194 億港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51.4%。不過,港股的反彈行情 在4 月初戛然而止。4 月 3 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大陸加徵34% 對等關稅,衝擊全球市場,截至 4 月 7 日,恆指跌破兩萬點關卡,小米與比亞迪股價亦分別大跌至 36.45 港元與 315.2 港元,前者跌幅高達 36%。
儘管如此,不少分析師認為,3 月仍是企業募資的最佳窗口。中泰國際分析師顏招駿指出,當時上市公司估值普遍處於高位,加上市場情緒活躍,吸引企業透過股權進行融資。
摩根大通私人銀行亞洲策略主管馮兆邦亦於 3 月中旬表示,恒指有望挑戰 24,000 點,港股環境已具備企業再融資的條件。
多位外資長線基金經理向媒體透露,在比亞迪與小米成功完成大規模配售後,他們開始認真考慮加碼中國股票。一位負責銷售多個海外基金的業內人士指出,過去難以邀請參與港股路演的機構,近期主動接洽,希望了解更多中國市場資訊,「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公開數據顯示,港股首季 IPO 募資總額僅 177 億港元,雖有 15 家企業上市,但單筆募資金額普遍不高,最大宗為蜜雪冰城的 40 億港元。相較之下,比亞迪與小米的配售案,不僅規模驚人,速度亦極為迅速。
分析人士指出,比亞迪與小米此次配售均採取「閃電式」操作,意在把握股價高點完成募資。其中,比亞迪提前與中東戰略夥伴 Al-Futtaim 家族協商,而小米則由熟悉港股節奏的CFO 林世偉主導,迅速啟動募資流程。
相比之下,小米採用「先舊後新」方式,被業界認為是對市場窗口更加飢渴。該方式使外部投資者可即時變現獲利,部分資金甚至在獲配後隔日即套利離場。
儘管小米現金儲備高達 1,751 億元,為國內車企之最,但其研發支出亦不斷攀升,2024 年已達 240 億港元,預計 2025 年將增加至 300 億港元。副總裁盧偉冰強調,2021 年至 2025 年間,小米的研發投入總額將超過 1,000 億元。
針對市場上關於大型配售抽乾資金池的憂慮,德勤合夥人歐振興表示無需擔憂。他強調,2025 年港股日均成交額已突破 2,400 億港元,顯示資金仍然充裕,只待更多資金被「喚醒」。
多位市場人士一致認為,港股再融資活動仍將持續升溫,尤其在政策利多與企業融資需求交匯之下,港股資本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活躍周期。

小米 SU7。 圖 : 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