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腎積水問題數度送醫,引發社會對「水腎」議題關注。毒理專家招名威指出,水腎並非高齡者專屬,而與生活習慣及尿路健康密切相關,若以不當方式人為誘發,恐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危及生命。

招名威透過臉書發文表示,近日不少民眾,尤其長輩,對「水腎」產生疑慮,擔心年紀漸長是否必然面臨腎臟退化。他強調,水腎的形成主要與尿液逆流或尿路阻塞有關,而非單純與年齡相關。良好生活習慣可有效降低風險,相對地,不當行為亦可能成為誘因。

其中,最常見的人為誘因之一是長期憋尿。招名威解釋,若長時間不排尿,膀胱內壓力上升,容易導致尿液逆流至輸尿管甚至腎臟,即「膀胱輸尿管返流」,這種反覆壓力將提高水腎風險。同時,膀胱若經常性過度擴張,可能影響其正常收縮功能,進一步加劇情況。

此外,日常飲水不足亦是潛在危機。招名威指出,當水分攝取長期偏低,尿液會變得濃縮,增加尿路結石形成的機率。若結石卡在輸尿管,則會直接阻礙尿液排出,導致腎臟積水形成。

另有部分人因不良衛生習慣或刻意憋尿,引發尿路感染,這些感染一旦反覆發生,便可能造成輸尿管發炎、狹窄,進而引發阻塞,水腎隨之而來。招名威警示,不論男女,都應注重泌尿道清潔,以防感染惡化為腎臟疾病。

某些藥物的使用也不容忽視。招名威表示,包含抗膽鹼藥物與部分麻醉劑在內的藥物,可能影響膀胱收縮與排尿機能,導致尿液滯留與逆流。此外,過量攝取維生素C或高劑量含鈣補充劑,也會提高結石形成風險,進而引發水腎,儘管此種情形較為少見。

物理或醫療操作不當亦可能成為誘發源。例如將異物置入尿道、手術傷害、長時間使用導管,皆可能損傷或阻塞尿路。甚至過度穿著緊身褲、長期壓迫腹部等日常行為,也可能干擾尿液流通,增加水腎風險。

招名威強調,儘管部分水腎個案可能出於人為控制,但這類行為不僅無益,反而極具危險性,恐導致腎衰竭、尿毒症,甚至死亡。若長期未妥善處理,將對腎功能造成不可逆損害。他呼籲,民眾切勿輕忽日常行為對腎臟健康的影響,維持規律飲水、正常排尿與衛生習慣,才是保護腎臟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