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第一顆自主低軌衛星有譜,台灣也將誕生第一個太空村,國家發射場選址已在3月26日掀牌,國科會宣布落腳在屏東縣滿州鄉九棚村。本刊掌握,發射場址雖由九棚出線,國科會有意將同樣被列為候選場址的台東南田村,也納入太空產業及觀光,將評估當地的用地取得及環境,興建合適的太空建設或設施,讓火箭觀光的綜效發揮到最大,九棚、南田有望雙贏,未來甚至可發展太空觀光套裝行程形成「台版NASA廊道」,活絡二地經濟。

此外,為了替太空教育紮根,國家太空中心更首度自辦「台灣盃火箭競賽」,10組中學生、5組大專生將於7月25至28日在屏東旭海的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一較高下,這也是亞洲第一個「飛高一公里以上等級且開放中學生參加」的火箭比賽。

台灣首度自辦火箭競賽,是亞洲首個飛高1公里以上等級且開放中學生參加的火箭比賽。圖為屏東旭海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陽明交大提供)

此外,為了替太空教育紮根,國家太空中心更首度自辦「台灣盃火箭競賽」,十組中學生、五組大專生將於七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在屏東旭海的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一較高下,這也是亞洲第一個「飛高一公里以上等級且開放中學生參加」的火箭比賽。

因應國家發射場選址確立,本刊調查,根據國科會及國家太空中心的規畫,發射場周邊設施除了有發射控制中心、發射台、火箭及衛星的組裝場地,另有雷達站、追蹤站,未來還預計興建太空博物館及太空教育中心,除了肩負發射任務,還希望達到教育、觀光、增加工作機會的附加價值,等於打造「台版NASA」。

美國甘迺迪太空中心是NASA發射總部,火箭觀光吸引不少人潮,也創造經濟效益。(來源補?)

事實上,我國2022年已在屏東旭海設置第一個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但執行的任務只是「探空火箭」,而非升上太空地球軌道的「入軌火箭」;屏東九棚確定為發射場址後,後續將展開實質規畫及環評作業,待闢建完工後,未來則可執行搭載1,000公斤以上酬載的入軌火箭發射活動,成為全球第12個具備衛星發射能力國家。

國家發射場除展現衛星發射能力,更可帶來「火箭觀光」。有別於過去核廢料處置等鄰避設施選址引發高度爭議,國家發射場選址歷經2年選址評估作業,候選場址包括屏東九棚及台東縣達仁鄉南田部落,公聽會階段二地多數居民皆樂觀其成,分屬藍綠執政的縣政府及民代更競相爭取,盼迎來火箭觀光。

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為例,不僅是NASA 的太空發射總部,每到火箭發射日,周邊更湧現大批觀光人潮,根據2021年的統計資料,該中心闢建後,直接雇用了1萬2,000多人,並替佛州創造了1萬4,000多個就業機會、創造28.9億美元直接銷售額,間接誘發了23.6億美元的消費活動,為當地帶來逾52億美元產值。

根據國家發射場選址規定,發射區位置需與省道及都市計畫區1.5公里以上距離;發射作業區則需臨海且邊長至少大於600公尺,寬度至少大於200公尺或有自然屏障,場域總面積需至少25公頃;此外,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發射場地點必須非屬活動斷層兩側150公尺內、水庫集水區、嚴重地層下陷地區或地質敏感區(山崩與地滑、土石流),且不能位於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內及考古遺址。

內閣知情人士指出,國科會相關單位另已初步評估國家發射場可能帶來的環境衝擊,火箭發射後,約40秒就會飛到3公里高之外,產生的碳排放量及水蒸氣約等同50台汽車;漁業衝擊上,火箭的第⼀節會飛到約60公里高、約80公里遠,並落在300公里附近,經評估影響甚小;至於噪音部分,估2公里的最大噪音約95分貝,就像割草機,噪音時間不到1分鐘。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去年底出席台灣太空國際年會,強調政府發展衛星科技的決心。(翻攝TASTI網站)

至於首度自辦的「台灣盃火箭競賽」,本刊調查,日本、馬來西亞等其他亞洲國家過去雖有舉辦火箭競賽的經驗,但在飛高1公里以上等級,且同時以中學生為主要參加對象的火箭競賽,台灣是亞洲首例,據透露,報名階段更有來自鄰近國家的學生主動來信詢問想參賽,若今年競賽成功落幕,未來將評估朝國際賽方向擴大舉辦。

而我國首辦台灣盃火箭競賽,主要參考全世界最大的大專院校級競賽美國太空港盃(SA Cup,Spaceport America Cup),和台灣的FST競賽(學生方程式賽車)模式,綜合兩者賽制後調整,去年底初審已選出15組中學生、8組大專生入圍進行集訓,後續將展開書面及實體審查,並進行初級火箭發射執照測驗,預計6月初公告決賽名單,中學組最多錄取10組、大專組最多錄取5組。

評比標準上,主辦單位則向本刊表示,參賽者須依規範,設計、整合航電次系統、結構與回收系統,打造總重量不超過28.5公斤的探空火箭,在符合設計規範的前提下,參賽隊伍可挑戰技術與創意極限進行發揮,由評審委員就整體任務完成度進行綜合評比。

從低軌衛星的國際合作、自主研製,到闢建國家發射場、自辦火箭競賽紮根太空教育,台灣正步步朝「競逐太空」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