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軍費占GDP多少才合理,近日再度成為美國參議院議題之一。五角大廈顧問梅惠琳指出,台灣經濟可能無法維持GDP10%的防禦支出,但至少應與美國一樣占GDP3.4%。她也提到,台灣應發展能抵擋中國登陸30天的能力。
美國重量級中國軍事專家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26日出席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同的威脅:當前地緣政治下的印太聯盟及責任分擔」聽證會時,做出上述建議。
梅惠琳於證詞中支持美國在國防層面必須對台灣提出更多要求,畢竟台灣面臨中國真正且迫切的侵略威脅。如果台灣希望美國在衝突中出手幫忙,從而冒著與中國發生重大戰爭的風險,那麼台灣確實需要為遏止戰爭做出更多貢獻,並於必要時取勝。
國防支出方面,梅惠琳評估,雖然美國的軍事力量迄今能阻止中國使用武力,但美國常規嚇阻力已經減弱。
「具體而言,當中國在3到4週內占領台灣,而美軍無法及時支援的這項既成事實想定,對北京來說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她指出,中國花了數十年落實軍隊現代化,目前正在進行強化指管及後勤的最後步驟。一旦這些問題解決,解放軍將向習近平通報,已準備好以武力奪台,而這時間點很可能落在未來3到4年。
梅惠琳表示,雖然她主張美國大幅改變軍力部署,以說服北京如此迅速的行動不太可能成功,但事實上,大部分努力,尤其是在軍力發展方面,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她說,最佳短期解決方案是,台灣應該發展出能夠抵擋中國登陸30天的能力。鑑於兩岸軍力嚴重失衡,如果沒有美國援助,台灣將永遠無法完全自衛。如果美國沒有進行直接軍事干預,台灣不可能擊敗中國。
「台北能夠抵擋夠長的時間,直到美軍大規模到達戰區,就是對中國嚇阻的核心」。梅惠琳表示,因此台灣不僅須買對的武器,數量還要夠,以阻止中國登陸,而這需要的軍費超過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2.45%。
梅惠琳指出,考量到台灣政府總支出只占GDP的13.70%,台灣經濟可能無法維持GDP10%的防禦支出。但台灣需要做得更多,以增加政府整體開支。
她也以以色列為例指出,以色列常被視為台灣的典範,但在2018年至2024年間,以色列政府支出一直維持在GDP的36%至44%間,明顯高於台灣的13.70%。
梅惠琳說,這種差異凸顯台灣在採取類似防禦策略時的財政限制。但以一種象徵性作為,台灣國防支出至少應與美國一樣,達到GDP的3.4%。
她指出,除了增加軍費外,台灣還需要從美國購買合適的武器。花大錢買F-35等備受矚目的戰機或許令人印象深刻,但這些戰機在實際衝突中可能會成為高成本的損失。
梅惠琳建議台灣繼續大量採購防空、反裝甲和反艦飛彈,這些武器在台灣防禦情境中提供高價值,而美國應優先快速且可靠地交付台灣這些關鍵武器系統。
她於談及台灣的結語強調,台灣增加軍費,與其說是為了分擔美國負擔,不如說是台灣在對抗中國使用武力方面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以及台灣需要在美國為保衛台灣而可能犧牲軍人生命的情況下,展現對自身防衛的認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