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返白宮,全球政經局勢再度充滿不確定性,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與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於3月26日舉辦「川普政府與國際新秩序」座談會,邀請美國前國防部官員、華沙大學訪問學者Patrick Mendis教授、波蘭亞捷隆大學Antonia Łuszczykiewicz-Mendis教授分享美國政府的轉變與國際局勢的變化。

座談會由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峻豪主任暨協會理事長主持,也邀請東海大學陸研中心林子立主任、中正大學政治學系蔡榮祥教授、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楊三億教授共同與談相關議題,剖析川普重返國際舞台對全球秩序的衝擊與影響。

Patrick Mendis教授曾為共和黨和民主黨政府服務,他提到美國自1776年「創建」以來,與世界交往的邏輯就產生了分歧,包括保護主義、開放交流,並體現在今日民主黨與共和黨理念的差異。川普雖奉行這些理念,但其破壞制度、極端的行事風格終將打破這種動態的平衡。同時Patrick也表達川普上任後大量使用行政命令使行政部門權力過大的行為,將對民主和人權產生一定的影響。此外,其宣揚回歸基督教基本教義也讓美國逐漸偏離民主規範。最後,他提醒未來美國的轉變將為世界帶來影響,由於美國民眾對於政府官員與機關的不信任與質疑,將都會導致美國的價值觀動搖並影響美國的對外政策。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蔡榮祥教授指出,川普處理國際事務的態度明顯屬於「選擇性參與」的角色定位,認為美國「出錢卻無掌控權」而退出多邊體系或邊緣化傳統盟友,轉向雙邊主義外交的傾向,恐怕進一步對台海與歐洲安全局勢帶來潛在風險。有關兩岸議題,蔡榮祥教授指出,川普強調個人魅力與即興決策的領導風格,容易跳過制度性的審議程序,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風險。台灣與烏克蘭的地緣政治處境不同,若川普以相同模式處理,將導致誤判情勢與政策錯誤。

波蘭亞捷隆大學Antonia教授評論烏克蘭戰爭,認為台灣與烏克蘭有歷史與制度上的差異,面對強權壓力時,雙方同樣暴露在國際體系的失靈風險當中,西方國家更需要在烏克蘭戰爭做出對於安全的堅持與承諾。歐洲必須清醒,這場戰爭的輸贏不只牽涉烏克蘭的命運,也決定歐洲是否仍有力量捍衛和平與主權。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楊三億教授認為,烏俄戰爭不只是地區衝突,更深刻地影響整個歐洲的安全架構與未來發展,若美國不打算支持,歐洲將難以獨自應對當前的安全危機。在當前美國保守主義高漲的背景下,歐洲國家對華府政策的依賴變高,使其別無選擇地跟隨美國政策。接著,他以波蘭2004年加入歐盟的歷程來對比,如今烏克蘭的處境則面臨更加嚴峻的局勢。他預估,即便歐盟態度積極,烏克蘭正式入盟恐仍需數年之久,並指出歐洲各國現在應正視當前局勢,並強化集體安全體系。

東海大學陸研中心林子立主任則提出核心問題:世界是否已邁入一場「新冷戰」?他認為,中國雖與世界有密切經貿往來,但其全球戰略滲透已逐步走向冷戰型態。另外,川普對歐洲盟友態度的轉變,以及可能恢復中美關係的風向皆令人擔憂,對此林子立主任呼籲歐盟應積極提出相關政策以提早做足準備。他也警示,歐洲對是否支持川普或普丁存在分歧,與極右翼政黨的崛起,都將為民主體系帶來不穩定。

有學生提問川普是否會接受烏克蘭新總統選舉結果?Antonia教授表示,根據烏克蘭憲法戰時不應舉行選舉,且目前烏克蘭社會面臨的是假選舉與操弄輿論的風險,而非真正的民主進程。

另有學生詢問,川普撤回USAID的政策對國際社會造成的影響為何?Patrick教授認為,美國過去曾在越戰中失去國際信任,而如今撤回對國際組織的資助,使中國得以趁虛而入獲得影響力。他舉例說明,中國正在積極地填補南太平洋與非洲的援助空缺,而美國的信任危機導致其外交空間逐漸縮小,使其他國家出現將不再願意跟隨其腳步的可能。

座談會邀請美國前國防部官員、華沙大學訪問學者Patrick Mendis教授、波蘭亞捷隆大學Antonia Łuszczykiewicz-Mendis教授分享美國政府的轉變與國際局勢的變化。   圖:東海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