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騰訊新聞》指出,引述日本防衛省消息,中國815型電子偵察船「玉衡星」號與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於同日相繼通過日本大隅海峽,兩者僅相隔約兩小時。

然而,其實在亞太地區活動的美軍航母艦隊,幾乎無時無刻不受到中方的「貼身監控」。電子偵察船的核心任務是蒐集敵方雷達、通信和光電設備的性能參數,甚至能夠探查艦隊的指揮鏈和作戰計劃。

狹窄的大隅海峽經常通過各國軍艦。 圖:翻攝自騰訊新聞

有專家分析,若美軍未能及時採取規避措施,航母的雷達、通信設備等電子訊號極可能被中方攔截,造成機密外洩。不僅如此,一旦航母行蹤曝光,美軍的戰略部署恐遭中方洞悉,嚴重威脅行動安全。

而這次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延後約 2 小時進入大隅海峽,被中方解讀為「主動避讓」。美方雖頻頻高調宣示亞太存在,但面對潛在的誤判風險,尤其在狹窄水道中與中國艦艇「狹路相逢」,選擇錯峰航行反而成為降低衝突的手段之一。

美國軍演的現場往往可以看到中國偵察船的身影。 圖:翻攝自騰訊新聞

有分析指出,儘管美軍擁有絕對的海上力量優勢,但中國電子偵察船具備的三大能力令美方頗感棘手:第一是隱蔽性高,電子偵察船設計為低特徵目標,雷達反射截面積小,極難偵測。第二是情報能力強,可攔截文字、語音、視頻等無線電訊息,提供多維度情報支持。第三是間接威脅大,儘管偵察船不具備攻擊能力,但收集到的情報能為中國導彈部隊提供精準的打擊指引,削弱美軍航母的戰略優勢。

中國分析認為,面對中國海軍美方日後需要習慣「避讓」。 圖:翻攝自騰訊新聞

在現代海戰中,掌握制信息權往往意味著掌握戰場主動權。中國電子偵察船的存在,使得解放軍得以持續監控美軍航母的行動軌跡、通信內容與雷達訊號,並增強戰場上的態勢感知能力;此外這類船艦還能為中國導彈部隊提供即時數據支持,大幅提升遠程精確打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