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於本月22日舉行《台灣情民主路─劉峯松先生訪談錄》新書發表座談會暨個人史料捐贈儀式。國史館長陳儀深致詞時表示,劉峯松不僅是黨外民主運動的前輩,參與過無數次的街頭抗爭運動,就從政資歷而言,甚至早於同時代的美麗島政團核心人士,對推動臺灣的民主獨立、鼓吹言論自由的理念,始終如一。北教大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李筱峰形容劉峯松如同唐吉訶德,勇於追夢,堅持信念,這本訪談錄忠實呈現其一生,也映照出台灣民主運動、文化與文學史的重要篇章。

陳儀深館長於開幕式致詞。 圖:國史館提供

陳儀深表示,劉峯松是臺灣黨外民主運動的前輩,早在美麗島政團前即投身政治,即便後來遭羅織入獄,出獄後仍致力於環境保護、勞工權益、原住民族正名及文化保存等社會運動。劉峯松對「為國存史」貢獻卓著,不僅保存黨外運動資料,勤寫日記,亦投入台灣古籍與文物蒐藏,創辦半線文教基金會與台灣文化資料館,深受文史學界推崇。他曾任台北縣文化中心主任,2000年政黨輪替後,擔任國史館主任秘書及台灣文獻館首任館長,為民主轉型的國家史政機關貢獻良多。

陳儀深還說,劉峯松著述多元豐富,尤其近年在翁金珠前縣長協助下整理舊作,出版《劉峯松全集》。而他在2022年底得知其同意接受口述訪談,他隨即前往員林拜訪,不僅完成訪談錄,更獲先生同意捐贈日記與手稿。目前這批資料已陸續入館典藏,並進行數位化整理,期望早日開放,充實台灣民主運動史料。

劉峯松先生於開幕式致詞。 圖:國史館提供

劉峯松在致詞時表示,年輕時的閱讀與寫作拓展了他的視野與思考,並醞釀了對臺灣未來的理想與想像;而對臺灣文獻資料與庶民生活器物的收藏,使他成為一位「無可救藥」的收藏家。然而,真正觸發他關心現實、愛護鄉土的,則是對周遭生活環境的觀察與體驗。

劉峯松回憶,自年輕時擔任小學教師起,便自許為教育家,獻身教育;後來擔任法院觀護人,投入社會教育工作;在公務之餘,參與選舉、黨外運動,最後成為「媒人公」,一切皆基於關懷鄉土、改革社會、促進自由民主的理想。退休時,好友張良澤教授贈送「夢」字書法,如今他仍每日作夢,並書寫《松夢記》。

至於回憶錄啟發,劉峯松表示,近年他在整編個人全集的過程中,萌生撰寫回憶錄的想法,卻因往事繁多、時日久遠,加上體力與腦力的退化,難以動筆,因此尋求訪談紀錄的方式。《台灣情.民主路—劉峯松先生訪談錄》一書便因此誕生。他特別感謝國史館館長陳儀深的支持,以及陳世宏多次南下員林訪談,協助整理人生點滴。

除此之外,劉峯松還捐增173項個人史料給國史館,類型多元豐富,是其人生閱歷的重要紀錄,也是台灣史研究重要的參考資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63至2023年的46冊日記,另包含文章手稿、筆記、信件及剪報等,尤以美麗島事件的剪報整理最為珍貴。這批史料不僅記錄其個人經歷,也映照時代變遷,具重要歷史價值。

前副總統呂秀蓮女士致詞時感謝劉峯松。 圖:國史館提供

呂秀蓮致詞時特別感謝劉峯松,表示若不是他在高雄事件當天攜帶錄音機,自己可能無法理解,因為一場20分鐘的演講,她就被判了12年?等到服刑6年出獄後,執筆寫《重審美麗島》一書時,才發現該演講已經被整理成中文,並翻譯成英文。除此之外,她還感謝劉峯松伉儷在她出獄後收容她長達10個月,讓她在遭受情治單位騷擾、無法安心租屋的困境下,得以暫時安身。她強調,這份深厚的人情,今日特別表達感激之意。

參與新書作談的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名譽館長張良澤讚譽本書為臺灣六十年文化運動的忠實見證,因劉峯松素有寫日記的習慣,內容皆有憑據,可謂百分之百真實。他回憶初次與劉峯松相識,始於1976年7月29日臺北光華商場的舊書店,兩人共同購得日本文學家西川滿的著作,開啟數十年深厚友誼。作為摯友,他敬佩劉峯松逐步實現臺灣民主與文化夢想,並期許「天地人博物館」計畫能堅持推進。最後,他以日本歌手美空雲雀的《川流不息》(川の流れのように)書法贈予劉峯松,祝福其長長久久。

翁金珠也感謝國史館願意典藏劉峯松的日記及手稿、簡報等。她提到,劉峯松自2023年罹患重病後記憶力衰退,因此她以牽手的身分陪同訪談並補充內容,深感榮幸。回憶往事,她表示兩人相識不到一年便結婚,對丈夫的認識原本不深,直到他入獄後,才真正理解並支持其政治理念,認為這是臺灣人應該做的事。為履行社會責任,她決定代夫出征,投入政壇。回顧一生,她深感丈夫個性謙遜善良,勇於挑戰不可能的事,雖然歷經四次選舉失敗,仍不放棄,相信選舉能發揮宣傳的力量。他畢生夢想是建設「天、地、人博物館」,雖然目前僅完成三分之一,但她期盼政府重視並保存臺灣的庶民文化與本土文化資產。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李筱峰表示,劉峯松有著多重身分,他既是政治人物,也是作家、文物收藏家,不過他認為劉峯松先生的個性真誠,實在沒資格當一名政客。他擔任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時,面對議員質疑其藝術與文化素養,竟直言「什麼都不懂」。此外,劉峯松積極投稿《亞洲人》《暖流》《台灣文藝》等刊物,亦無私提供藏書供台灣研究使用。李筱峰形容他如同唐吉訶德,勇於追夢,堅持信念,這本訪談錄忠實呈現其一生,也映照出台灣民主運動、文化與文學史的重要篇章。

而與會來賓包括前副總統呂秀蓮、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黃向成律師、黨外運動攝影家邱萬興、文學史料專家秦賢次、知名作家曾明財、管仁健、藍麗娟、黨外運動參與者艾琳達,以及前彰化縣縣長翁金珠、無双樂團團長劉學軒等。

新書座談會。(左起李筱峰、陳儀深、張良澤、翁金珠)   圖:國史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