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度總預算爭議未歇,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民進黨立委吳思瑤今持續為總預算刪除數目隔空互嗆。國民黨立委葛如鈞今(21日)則建議,政府喊「主權AI」與「AI 內閣」,何不從總預算開始實踐?可先從一兩個部會或單位開始試行「預算條文解析器」。

立法院19日送出今年度總預算案審查報告,卻沒有最終刪減額,讓行政院長卓榮泰直呼,歷史上首次,行政院收到未明列總刪除數的總預算案。面對翁曉玲抨擊,不會算數的卓榮泰配當行政院院長嗎?吳思瑤則回擊,到現在還空白的總預算刪減數,算不出來刪減數的是立法院。

葛如鈞則表示,這次中央政府總預算達2.9兆元,較去年增5.6%,創史上新高。但審議過程中,刪減與凍結常被混淆,單項比例,如某項目刪3%或30%被單獨強調,卻少提實際金額或總額,造成民眾理解落差。

葛如鈞表示,國際上,科技正改變治理方式。根據《彭博社》報導,馬斯克與美國政府合作測試區塊鏈技術,用智能合約追蹤支出流向;美國數據軟體巨頭Palantir執行長也提到的AI系統人工智慧平台(AIP)在17 國應用,減少23%預算爭議,這些案例啟發他思考台灣能否借鏡?

葛如鈞表示,以手語翻譯預算爭議為例:原列850萬元,凍結30%的255 萬元,待報告後就能動支,現由第二預備金暫墊。政府曾稱影響服務,後又說已解決,資訊反覆容易令人困惑。若導入AI分析利弊,甚至模擬刪凍效應或用區塊鏈確保數據版本一致,也增加追蹤的開放性與開源性,這類誤解或許可避免。

葛如鈞建議,可試行「預算條文解析器」,先從一兩個部會或單位開始,讓民眾清楚理解術語與影響;建立跨部會預算GitHub平台(線上程式碼雲端託管平台),串接數據提升分析效率; 用區塊鏈建置公開儀表板,確保支出溯源性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