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在1980年代以後,薪資提升的現象並不明顯,儘管民進黨執政以後,一直在提高基本工資。這個原因究竟在那裡呢?
202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 (Daron Acemoglu)、強生 (Simon Johnson)以及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遜 (James A. Robinson)共同得獎的,其中的強生教授接受日本記者的採訪,對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繁榮是否會普及於大部分的人呢?》發表了其看法。這個看法可以提供寶貴的意見給國內的政府單位與關心的民眾參考。這個訪談刊登於《Forbes Japan3月號》。以下,我們就介紹其訪談的內容。
問:在過去1000年之間,新發明似乎並沒有帶來繁榮的共享?
回答:最好的例子就是英國工業革命初期的紡織業的自動化。因為紡紗機的發明而使得大規模生產棉花成為可能的時候,力量的關係就從工人轉移到雇主和機器的所有人身上。於是薪資就在30到40年之間就維持不變。實業家獲得了龐大的財富,但是工人卻沒有享受到因為生產力提升所帶來的繁榮。
科技是可以產生正面的影響的,但重點是取決於社會的《選擇》(例如如何分配利潤的方法和發展的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和日本的技術進步使許多的工人受益。但是,在技術創新出現的1980年代以後,情況已不再如此。特斯拉的執行長馬斯克和大型創投家安德森.霍洛維茲(Andressen Horowitz)所宣揚的科技樂觀主義是有些過頭了。
問:您認為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說法,亦即:「提高機械性能大致上會自動導致工資的提升」的說法是否不正確呢?
回答:在工業革命早期,薪資花了40多年才上漲。如果你認為人工智慧在六年後會提高工資,那麼你對未來的預測就是很不充分的。擁有和導入科學技術的人已經擁有難以想像的財富,而他們會因為使用科技而賺取更多的錢。
二戰之後的 30 至 40 年之間,美國的工人也共享了繁榮。但是,在1980年代,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就變得無法獲得恩惠。在1960年代以後,薪資在實質上並沒有成長。許多美國人所以落伍的原因,我認為是在貿易和技術上面。
因為自動化的普及,中等技能和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失去工作,而跌落到美國勞動市場的下方。而在下方市場,競爭激烈,薪資也很便宜。這就是「中間市場的空洞化」和「就業市場的兩極化」。而全球化和工會的衰退也有影響。美國的不平等已經達到了危險的程度,而人工智慧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惡化。
一、諾貝爾和平獎•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団体協議会(以下簡稱日本被團協)所要告訴我們的教訓
問:您批評「生產力浪潮(productivity bandwagon)」理論,這個理論的內容是新的技術會導致工資的提升。你說這是科技樂觀主義的基礎。
回答:「生產力浪潮」是一種理論,這個理論的內容是:生產力提高,會自動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並提高薪資。但是,即使每個工人的機器數量增加、生產力提高,但是自動化只是用機器來取代工人而已,如果勞動需求沒有增加的話,薪資是不會上漲的。
問: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創新是有可能會擴大不平等。
回答:我並不反對創新或是科技。我想說的是:科技會如何影響人們呢?這是取決於《社會的選擇》。
我們無法阻止創新。但問題是要如何做呢?是誰描繪出科技的願景呢?這對工人是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鼓勵的是:人工智慧(AI)的開發能夠提高《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人的生產力》。這就是所謂的「親近工人的人工智慧」。要為他們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是需要以特定的方法來形成科技的。僅投資於工人的技能學習和教育是不夠的。
要共同享受繁榮,是需要提高無法接受充分教育的人的生產力,而這用普通的方法是很難處理的,但改變科學技術的發展途徑是可能的。
問:您如何看待頌揚AI的風潮呢?
回答:在未來一兩年,《有關人工智慧的遠景有多少將成為現實呢?》將會越來越清楚。人工智慧將會接管所有人類工作的想法既是一種幻想,也是一個不恰當的想法。它會使人們遠離創造性的工作,並阻礙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問:你原來的著作出版已經過了兩年了。目前人工智慧正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之中,但你現在仍然認為它要接近人類的智慧並不是那麼快嗎?
回答:2024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所開發出來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系統「AlphaFold2」是透過人工智慧提供支援而做出來的。人工智慧對於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問題會帶來重大的變化,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大多數人工智慧的應用都是在白領工作的自動化上面。這不會對經濟帶來改變,AlphaFold2 是個例外。一些專家表示人工智慧很快就會接近人類的智能,但其他專家則抱持懷疑的態度。我們應該關注AI 2到5年,而如果這種情況成為現實的話,那麼包括定型工作在內的許多就業都將消失,這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科技的「願景(vision)」是很重要的,例如是出於什麼目的呢?應該開發什麼樣的技術以及應該以什麼為優先呢?例如,馬斯克的目標是普及自動駕駛汽車。如今,他掌握了更大的權力,但我們有必要用替代方案來說服人們,而且有必要對抗像他這樣的願景。
當我訪問瑞典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時,與工會和技術相關人員互相交流,就科學技術的發展交換了意見。工會是也可以在實現共同繁榮的方面,發揮其建設性的作用與角色的。反過來看,美國新政府是不太可能為大多數美國人帶來真正的好處,而只會讓少數的富人變得更富有。
二、創造美好的未來之關鍵是什麼呢?
問:您認為創新和人類的未來會如何呢?
回答:美國科技產業仍持續很有活力。他們會發明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管其後果會如何。有些國家被預料會出現大規模的失業。在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發展或許很強勁,但不平等的差距正在擴大。在其他國家,我們也應該做好準備,去應對《那些未充分受教育的人》可能會出現的許多問題。
將大量的資金投入人工智慧武器的開發,是會使創新(innovation)產生的吧!科技業熱中於人工智慧武器,但人工智慧武器的發展其實是應該令人擔憂的。究竟要由誰來管理這些武器,由誰來防止它們的失控呢?
事實上,在化學和物理領域被開發的許多技術在實際上都已被加以使用了。 2024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日本被團協,但是原子彈的教訓告訴我們說:只是發明新科技,並不足以造福人類。
問:創造美好未來的關鍵是什麼呢?
回答:「為了發明而發明」是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美國和日本有能力透過產品的發明來幫助人們解決全世界人民所面臨的問題。但首先,我們應該如下自問,亦即:要發明什麼呢?為什麼要發明呢?
大學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因為它們聚集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才,它還擁有充足的資金。大學是應該站在開發《有利於世界的人們的科學技術》的最前線。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