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韓國政局,升高政治對立與社會分裂
12月7日,韓國國會進行尹錫悅總統的彈劾案表決,因執政黨「國民力量黨」集體缺席,導致出席人數只有195名(含在野黨192席加上執政黨3席)未達法定門檻,彈劾案未能通過,惟並未化解政治僵局,反而加劇了社會對立。緣自尹錫悅12月3日晚間宣布戒嚴,目標是「剿滅親北韓勢力」,但國會迅速於4日凌晨通過解嚴,迫使他撤銷決定,創下「史上最短命戒嚴」紀錄,隨後六大在野黨聯合指責尹錫悅違憲並提出彈劾案,而民間抗議者則大批湧上街頭要求尹錫悅下台,顯示韓國當前政治對立與社會信任危機加劇。可預見的在短期內,有尹錫悅貪戀總統職位,也有執政黨出於政治考量不願拱手給在野黨的硬挺尹政府,又有在野黨繼續提出彈劾與動員群眾抗爭,韓國政局勢必動盪不安。
二、地緣政治,朝鮮半島局勢緊張加劇
由於尹錫悅2022年5月上台後「親美抗朝」政策引發北韓強烈反彈,而此次戒嚴事件更讓北韓有藉口加大軍事示威力度,進一步升高半島緊張局勢。未來北韓將強化邊境挑釁,藉此測試韓國內部不穩所造成的弱點;此外,尹錫悅政府堅守親美立場,加劇與中國的矛盾,而當前韓國內政動盪,將為中國提供更多外交操作空間,藉此削弱美韓聯盟影響力,並在經濟及安全議題上向韓國拉攏。
三、韓美關係,考驗同盟信任與穩定
美國對尹錫悅的戒嚴決定表示關切,強調民主是美韓同盟的基石,雖然美方未直接評論彈劾案,但對韓國內部政治動盪將影響雙邊關係表示擔憂,特別是尹錫悅的戒嚴決定未事先通知美國,導致美方感到意外,並影響雙方的信任基礎;此外,美韓聯盟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韓國內部政治紛擾將削弱外交自主性,影響雙方在北韓核威脅與區域安全合作的進展。
四、韓日關係,雙方和解進程面臨挑戰
尹錫悅政府積極推動韓日關係正常化,著重安全合作及經貿往來,但國內政治危機恐影響進程,因為在野黨對日立場較為強硬,批評尹政府對日「過於退讓」;若反對黨勢力擴大,韓日和解恐中斷,雙方在歷史問題、貿易紛爭及安全合作上恐將重現摩擦。
五、韓中關係,中國伺機分化與拉攏
韓中關係因尹錫悅的親美政策而持續低迷,而此次尹錫悅內政失利將使中國看到機會,將透過經濟及政治途徑拉攏韓國在野黨,牽制尹政府的對中政策;此外,中國也藉此批評韓國民主制度「不穩定」,進一步爭取亞太國家的支持,削弱美韓同盟的影響力。
六、兩韓關係,北韓借力使力挑起矛盾
尹錫悅一貫採取強硬對朝立場,試圖以制裁迫使北韓回到談判桌,但此次戒嚴風波使韓國政治穩定性受質疑,北韓將此視為韓國政府的弱點,將加強軍事挑釁,導致兩韓關係更加緊張;此外,北韓也將藉機強化內部宣傳,凸顯自身體制的「穩定與優越」,進一步鞏固金正恩政權的正當性,因此兩韓短期內和解與對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七、韓台關係,政治動盪的影響與機遇
韓國內政動盪勢必影響對外政策的連貫性與穩定性,而台韓關係也因此受到波及,因為尹錫悅政府對台灣持友好立場,積極深化雙邊經貿與科技合作,一旦在野黨勢力崛起,將調整外交政策,對台灣的支持轉趨保守,並會重新評估韓中關係;加上韓國國內政治對立加劇,政府對外政策將優先聚焦北韓問題及美韓同盟,而對台灣的關注度相對降低。所以台灣應將韓國政局的不確定性視為契機,積極推動與韓國民間、產業界的交流,確保雙邊合作的穩定性,減少政治風險的影響。
八、政局展望,內政與外交雙重挑戰
彈劾案未過關凸顯韓國政局的脆弱性與高度對立,而尹錫悅政府需化解政治分裂,修復社會信任,才能有效推行政策;在外交層面,尹政府須謹慎處理美韓同盟、韓日關係及韓中關係,避免內政動盪波及國家安全及區域戰略地位。所以未來,韓國內政走向將深刻影響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特別是在朝鮮半島穩定、韓美日聯盟穩固、韓中關係競合與台韓雙邊持穩等議題上的發展。
九、台灣因應,力求朝野團結共生共榮
韓國政局動盪反映出政治極化與社會分裂對國家治理的嚴重影響,這對台灣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所以台灣因應韓國政局動盪,唯有力求「朝野團結一致,才能共生共榮」以為因應。首先,台灣應避免因朝野政治對立導致政策停滯,並強化跨黨派對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共識,確保國家政局穩定;其次,在外交層面,台灣應維持與韓國的雙邊溝通管道,尤其在半導體、綠能及數位科技等領域深化合作,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夥伴關係;此外,面對中國可能藉機拉攏韓國在野黨的情況,台灣應加強與其他民主國家的聯盟關係,透過多邊合作鞏固地區安全,提升自身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價值。
作者:陳文甲博士,印太戰略智庫特別顧問、開南大學國家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