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得以透過越來越多手段對宇宙進行探索,並構建了一套理論模型,用以解釋宇宙在大爆炸後如何逐漸轉變成現在的模樣。然而,近期有天文學家發現 3 個與銀河系大小相似的「紅色怪物」,似乎能打破現有的星系生成理論模型。天文學家也預計使用更新的觀察技術繼續觀測「紅色怪物」,開創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時代。
根據《大紀元時報》報導,由瑞士日內瓦大學與美國太空總署 ( NASA ) 組成的國際太空研究團隊,日前透過詹姆斯.韋伯望遠鏡 ( JWST ) 觀察人類已知的宇宙邊緣時,將觀測到的 36 個由大量塵埃構成的星系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報導稱,研究團隊在觀測這些星系時,發現這些星系都發出了「獨特且突出的紅色發射線」,推測這 36 個星系的質量都非常巨大,內部充滿各種塵埃,大部分星系都符合現行的「拉姆達冷暗物質」星系形成模型。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其中有 3 個星系出現異常高的「恆星形成率」,是宇宙其他星系恆星形成率的 2 至 3 倍,在充滿塵埃的星系內部有著大量的恆星,被研究人員稱為「紅色怪物」( red monster )。研究人員指出,一般星系大多只會消耗自身 20% 的氣體形成恆星,但「紅色怪物」們卻將自身超過 50% 的氣體轉化為恆星,徹底顛覆目前人類的星系形成模型。
該報導指出,目前人類的星系形成模型認為,在宇宙早期形成的星系無法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生成足夠形成星系的恆星,這些老年的星系在體積與質量方面,也會與銀河系這種較為年輕的星系有鉅大的差別。也因此,在剛觀測到「紅色怪物」時,國際團隊的天文學家們甚至認為這 3 個「紅色怪物」不應該存在。
由於「紅色怪物」顛覆了現有的天文學理論,天文學家們仍無法確認導致「紅色怪物」現象的確切原因,目前僅推測「紅色怪物」內部可能有比其他星系更豐富的氣體含量,或具有更快的氣體冷卻速率。科學家們也宣布,未來會繼續使用 JWST 以及阿塔卡馬大型毫米與次毫米波陣列 ( ALMA )、北方擴展毫米陣列 ( NOEMA ) 與深度 JWST 光譜等,繼續對「紅色怪物」進行分析,並期待能盡早深入了解其背後的生成原因。
日內瓦大學天文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兼國際天文團隊學者肖夢媛 ( Mengyuan Xiao ) 表示,在發現「紅色怪物」後,人類對早期宇宙星系生成模型的理解正逐漸遭到重塑,推測早期宇宙生成星系時,可能是以人類「意想不到」的效率生成恆星,「『紅色怪物』只是人類探索早期宇宙的新起點」。
英國巴斯大學物理系兼天文學系教授斯蒂恩.伍茲 ( Stijn Wuyts ) 也指出,「紅色怪物」與一般星系表現出限制星系生成速度的傾向不同,完全超乎人類的想像,「這三個如此巨大的怪物,已經對天文領域生成了一個奇妙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