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昆士蘭大學,研究員拉克蘭·菲茨杰拉德(Lachlan Fitzgerald)正引領一場前所未有的生物機器人技術革命。他以甲蟲為實驗對象,開發出一種結合生物與機械的混合技術,旨在將昆蟲轉化為搜救機器人。

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實驗的「病人」是一隻黑暗甲蟲。為了讓甲蟲進入麻醉狀態,研究團隊將它浸入冰浴中。當甲蟲進入足夠麻木的狀態後,菲茨杰拉德小心翼翼地將一塊微型電路板固定於其背部,形成一個背包狀裝置。這個裝置可以向甲蟲的觸角發送電脈衝,實現對其行動的控制。

菲茨杰拉德表示,他的目標是建立一支由生物機器人組成的搜救團隊。這些昆蟲機器人具備天然的靈活性,能夠輕鬆穿越災區的複雜地形,找到倖存者並提供救援。他解釋說:「在地震或爆炸等城市災難中,當人類無法安全進入現場時,機器人甲蟲可以快速有效地執行搜救任務。」

目前,研究團隊主要使用巨型穴居蟑螂和黑暗甲蟲進行測試,這些昆蟲具有極高的適應性,能在多種環境中生存。與傳統的人工機器人相比,昆蟲的自然行動不需要大量計算,能更靈活地應對各種場景。然而,要完全掌握引導昆蟲運動的能力仍需要時間。

不僅僅是昆士蘭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也在嘗試將電子起搏器植入水母體內,以控制其游泳速度,期望未來能用仿生水母進行海洋數據收集。而康奈爾大學則開發了由杏鮑菇控制的機器人,可透過真菌的電訊號感知土壤化學成分,提升農業效率。

隨著生物混合機器人的興起,關於倫理問題的討論也日益激烈。一些專家呼籲加強監管,確保技術不會對實驗生物造成過度影響。菲茨杰拉德表示,他的實驗昆蟲在背負裝置後仍能保持正常壽命,且強調這項技術的潛力遠超倫理爭議:「我們應該看到它在救援生命方面的巨大價值。」

儘管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菲茨杰拉德相信,幾十年後,生物機器人將在全球災害救援中發揮關鍵作用,真正改變人類應對危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