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冬來臨,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攀升!根據疾管署今(22)日公布的資料,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數達1.6萬人次,較前一週增加2.1%。預計腸病毒流行期將持續約1個月。中醫師趙建發提醒家長,在疫情期間應密切注意孩童是否出現重症徵兆,並針對腸病毒提出中醫治療3大關鍵,針對西醫建議可用冰的緩解嘴吧破不舒服的狀況,他則表示並不贊成。
根據趙建發的臨床經驗,一名曾為護士的母親帶著罹患腸病毒的兒女來診。女兒在發燒3天後退燒,但由於口腔內出現大量紅點與白點,疼痛導致她無法進食。該母親擔心兒子是否也會發燒,詢問趙建發的治療效果。趙建發指出,這位母親的女兒在服用可對症下藥的中藥後,疼痛逐漸減輕,而兒子並未出現發燒,並在後續就診時口腔內的紅點已消失。
趙建發提到,另一位國小4年級的男孩因感染腸病毒,出現發燒與頭痛等症狀。趙建發開立中藥並指示,發燒時每2小時服用一次,退燒後則按每日3至4次服用。該男孩的父親後來也帶著2個同樣發燒的孩子前來就診。
針對腸病毒的治療,趙建發指出有3大關鍵:
1) 因為腸病毒喜歡在濕熱環境中生存,中藥裡有一個基本處方,其藥材包括:葛根、黃芩、黃連湯、白頭翁、敗醬草及藿香。他指出,若有其他症狀,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方調整,例如在口腔內出現紅點時則加用瀉黃散。
2) 除了藥物治療外,趙建發還特別提醒,家長應注意孩童的飲食習慣,避免讓孩子食用燥熱食物,如辣椒、胡椒、荔枝、油炸食品等,這類食物可能加重發炎現象。
3) 此外,他不贊成吃冰涼食物或飲料,因為依照熱脹冷縮的原理會微血管收縮,造成口腔局部循環不良,復原時間會延長。
趙建發指出,面對腸病毒時,不僅僅是西醫可選擇,也可考慮中醫作為一個治療選擇,並結合適當的飲食管理與防護措施,才能幫助孩子度過疫情。
另外,根據疾管署統計,今(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另去(2023)年累計1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以感染克沙奇A4型(4例)及克沙奇A6型(4例)為多,個案年齡皆為未滿3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周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 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