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開始有記憶的時候,國中歷史老師煞有其事的的說明了「2758號決議」的政治意義。他非常悲憤的的說,這是一個「勢不兩立」的結果,因為在中共的教唆下,阿爾巴尼亞提出了所謂「排我納匪案」,於是中華民國不僅丟掉了在聯合國的席次,隨之而來的更是雪崩式的斷交潮。

從老師咬牙切齒的口吻中,我感覺出他情緒的出口有兩個國家,分別是北京與華府。前者是傳統「漢賊不兩立」的思想遺緒,在黨國意識形態的洗禮下,舉凡世界觀與歷史觀都得視中共為叛亂組織;既然如此,匪寇豈能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代表權」的代理人?後者則認為美國背叛了台灣,為什麼不能守住我們的席次,這個結果可視為一種「赤裸的背叛」。

多年之後,我發現這種黨國論述其實也是個時代的悲哀。就是蔣介石狹隘的「一中原則」才讓台灣在冷戰時期的外交陷入絕境,不論主客觀形勢,都讓台灣在與中共爭奪「一中法統」中居於下風。

主要變數自然是七十年代國際情勢的劇烈變化。由於蘇聯在布里茲涅夫掌權時期採取侵略式擴張的政策,這使得華府與北京勢必思考建立雙方的戰略關係,這就是典型的結構現實主義與戰略三角的觀點。歷史老師不好說的是,當尼克森在1971年7月中旬宣布隔年訪問中國時,世界輿論就明白「聯中制蘇」的新國際格局儼然形成,台灣的國際地位勢必受到擠壓。

諷刺的是,當國際情勢發生巨變時,老蔣及其外交部長沈昌煥墨守成規,堅持不切實際的一中代表權與漢賊不兩立政策,除了直接決絕美國所提議的「兩個中國」(類似兩德模式)方案,也不願採取雙重承認的策略,導致在退出聯合國前後斷了29個國家的邦交,其中不乏願意繼續和台灣保持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實在令人憤慨。

外交工作本來就是交朋友的藝術,為了自己無謂的堅持與顏面,白白斷送國家利益這就是一種食古不化。就2758號決議內容而言,只說明了中華人民主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席次,任何有邏輯或外交知識的人都可理解,這個時候還堅持一中原則無疑是掉入北京設下的陷阱,最佳的策略不是在這個泥淖瞎攪和,而是直接跳出這個死局。

平心而論,這個政治工程是李登輝執政時期最大的建樹。不論是終止動員戡亂或是修憲,都讓中華民國有了新的政治內涵,同時也跳出了「一中陷阱」,特別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提出後,中華民國之前不僅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合法性,同時也宣告終結了與北京爭奪一中代表權。

深入觀察,這個政治框架也為阿扁的「中華民國是台灣」,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兩岸互不隸屬」埋下伏筆,也逐漸換來國際社會重新思考台灣的主權地位,邦交國聲援台灣加入聯合國,荷蘭與澳洲國會也通過「2758號決議」不涉台的決議。

偏偏親中的在野黨就是不願意看到這個事實,在這個時候除了老掉牙的「92共識」外,還刻意提出了毫無疑義的入聯呼籲。說穿了,他們就是不敢表態說明兩岸互不隸屬的客觀事實外,也不太敢大聲說有關「中國代表權」的立場。一來是為了迎合中國立場但又擔心被冠上「華獨」帽子,二來是害怕親中立場掉了所有青年世代或中間選民的票,最後才會出現這種扭捏作態的曖昧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