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立法院預算會期,總是有種失敗論調出現「打不贏,幹嘛買武器」、「沒做事,幹嘛給預算」,立委們說的振振有辭。近期更有媒體報導,提到陸委會在6月調升陸港澳旅遊警示至橙色,「國人非必要勿前往」。但在2025年中央總預算中,預算包括海基會明年預算暴增7千多萬;以及教育部編列75.5萬赴北京交流等。

相關質疑非事實,且有欠公允

內行人說外行話,這類言論詆毀海基會的「武功」已經「盡廢」,角色和作用都已不大,連為對岸台商服務的職能都未能發揮,只剩下文書認證等業務,幾乎是「可有可無」。在中共自導自演的情節下,這些質疑成功帶了風向,質疑海基會為何仍需要花這麼多的納稅錢?這樣的討論讓政客多了出來叫囂的素材。

箇中原因不難理解,中共阻礙兩岸「健康」交流,因此兩岸各項往來所衍生的問題「只有增加、沒有減少」,不想透過兩岸買辦處理問題,都還是要請海基會出面服務,因此經費會必要增加。海基會功能隨著安全態勢當然有不同變化。在兩岸對話政治基礎薄弱、甚至不存在時,海基會持續進行事務性工作,例如非政治性,服務台商、中生、中配等等,績效屢屢受到肯定。

這隻魔笛,我們還要聼多久?

服務與交流不是對立兩端,台灣跟中國之間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了,目前仍有百萬人往來中國工作求學或生活。海基會是政府目前唯一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委託處理兩岸中介事務的民間團體,多年來協助政府辦理兩岸協商、交流、服務工作,服務眾多台商及兩岸民眾,是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重要一環。

對於中國公證書的認證工作交由「民間組織」海基會執行,是基於兩岸官方未能直接接觸。實際上,在中國方面,公證書的發出及鑑證工作,是由司法部屬下的官方機構進行的,並沒有委托民間機構。若以同樣邏輯來看,海協會已是尸位素餐。

被點名攻擊儼然是單位的品質保證

如果把海基會當成政治鬥爭及聲量考量,將是人民的損失。中共的長臂管轄讓多國不勝其擾,總能想方設法管點事情,創造「松鼠跑滾輪」來討點人情,讓有心人有服務績效可以做,這也就是「人質思維」。

然而,中共刻意拒絕正式管道,架空削弱政府的服務能力。在野黨還淪為中國幫兇,協助轉化中國形象,將中共從胡亂禁止進口的加害者,轉變成友善開放的施惠者,建立有利親中的環境。這種玩法,一如肉品市場對付毛豬。先給你身上蓋了章,再逼進兩條鐵欄杆夾成的窄路,一路通向磅秤過磅,議完價後直送屠宰場。

結構性的問題持續存在,就讓廉價的扭曲故技重施,用「失敗主義」不斷在內部互相鬥爭。舉例來說,兩岸旅遊往來迄今仍未恢復正常,海基會又做了些什麼?台灣部分農漁産品因出現問題而被中國方面暫停輸入的時候,海基會在哪裡?這類質疑是倒果為因,中共說的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中國啟動的「農林水産物食品施設認定申請」系統,對我國產品來說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就是台灣生產的產品要標註產地是「中國台灣」,這是典型的「做賊喊抓賊」。

「警稅作戰中心」來了 中共啟動「司法撈捕」作業

事實上,依照海基會協處「臺商經貿糾紛案件處理統計表」來看,累積到今年八月的數字,人身安全類計已有5,091件,而財產法益類的台商投訴已有4,084件,這些只是官方數據,可以想見實際發生數字遠多於此。何況,中國七月開始兩個「國安法規」執行,海基會已示警台商,中共陸續成立「警稅作戰中心」開始倒查30年追稅。

海基會預期工作有增無減,早期中國地方為了吸引投資,減輕企業稅負,有些辦法處於灰色地帶。目前台商台胞台幹面臨到三階段問題,在原始資本積累的初期創業階段,有過一些不合法不合規的方法,遺留下許多歷史問題還尚待解決,這些遺留的法律歷史問題,迄今困擾著許多中小和早期台商。第二是中國推進的社保改革,有些事情過去合法現在違法,法律的演進企業是否跟得上,許多台商對此表示擔憂。第三是改革開放開倒車,使得現在很多台商台幹對未來充滿不確定。

眾所周知,中共改革開放有一句著名口號:「遇到紅燈繞道走」,那就是不當規則一回事。中共無論如何繞道中華民國政府,海基會仍是台商的最佳後頭厝,在兩岸互不承認主權時,兩岸制度性聯絡溝通及協商機制無以為繼,早就引發在新一波的台商恐慌移出潮,繞過規則的結果是雙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