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榮總研究出巴金森症最新的治療技術,讓患者不再因「中途斷電」的藥效波動而困擾。一位病友紀先生六年前被診斷出巴金森症,初期藥物治療效果良好,但隨著時間推移,藥效維持的時間逐漸縮短,病情加重,生活品質因此大幅下降。紀先生轉診至台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並於今年三月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此次手術採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及方向性電極,這一技術使得治療更加精確。術後,紀先生的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去年底,紀先生每天需服藥五次,藥效只能維持兩個小時,且每次服藥後需等待一小時才能見效。他形容自己像是「斷電」般無法行動,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功能都受限,有時甚至困在候診室或朋友家,無法順利回家。

紀先生表示,這種依賴藥物的生活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每次外出旅行都需凌晨四點起床,預留時間等候藥效發作才能進行基本活動。儘管醫生多次調整藥物劑量,但藥效仍然不穩定,藥效不足時行動困難,濃度過高時則出現不自主的異常動作,副作用頻頻發生,生活受到極大限制。

在多次藥物調整無果後,紀先生轉診至台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並於今年三月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此次手術採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及方向性電極,這一技術使得治療更加精確。術後,紀先生的生活品質大幅改善。紀先生表示,手術讓他恢復了更多的行動能力,並重拾了參加戶外活動的信心,甚至重新加入了志工團隊,生活重回正軌。

台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醫師表示,巴金森症是繼阿茲海默症之後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影響65歲以上的老年人。根據國內統計,約有2%的65歲以上老年人罹患巴金森症,病因與腦內多巴胺神經元的逐漸退化有關,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對於人體運動功能的協調至關重要。隨著多巴胺的減少,患者會出現靜止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郭怡真指出,巴金森症前期多能通過藥物治療有效控制,但約半數患者在接受傳統方式治療五年後會出現藥效波動,導致治療效果不穩定,患者在藥效發作期間可以正常行動,但藥效過後則可能陷入「凍結」狀態,甚至出現不自主的異常動作。對於這些患者,深部腦刺激手術是一個有效的選擇,通過植入電極對腦部特定區域進行電刺激,能有效減輕症狀。

中榮指出,隨著患者對深部腦刺激手術的需求增加,政府自104年起逐步放寬相關耗材的健保給付範圍,並於今年7月將新型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及方向性電極納入健保給付,讓經審核通過的患者能以較低費用接受這項國際同步的先進治療技術。郭怡真醫師表示,這一政策減輕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讓更多患者能夠及時獲得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