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昨天召開第五次碳費費率審議會,規畫「碳費」自2026年起徵,審議委員初步建議,一般費率起徵價格會在每公噸 300 到 500 元,每 2 年檢討和調升。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今(10日)指出,大企業或許還有本錢吸收碳費徵收,但台灣超過163萬家中小企業早晚都必須面對碳費成本,政府的協助與輔導方案顯然遠遠不足。
李彥秀表示,台灣即將開始起徵的碳費,初期徵收對象為排碳超過2.5噸的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預估收費對象約500廠,收費對象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總共預估約1.5億餘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國總排放量54%。
李彥秀表示,台灣正式進入「碳有價」的時代,絕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是,在降低企業衝擊、引導業改善碳排以及避免綠色通膨這三件事情上,政府恐怕仍是「說的太多,做的太少。」
李彥秀指出,首先在「降低企業衝擊」部分,以中鋼為例,中鋼2022年碳排量約1966萬噸,若以每公噸300低標計算,1年碳費高達58億元,但中鋼去年稅後淨利才16.82億元,碳費恐怕吃掉全部的獲利;大企業或許還有本錢吸收碳費徵收,抑或將碳費成本轉嫁到產品之上,但台灣超過163萬家中小企業,早晚都必須面對碳費成本,政府的協助與輔導方案顯然遠遠不足。
李彥秀再指出,碳費是經濟手段而非財政工具,徵收目的是為促進企業碳排的實質減量,提供企業更優惠的融資改善設備,以及優惠費率提供給減量目標高於國家目標的「綠色企業」,必須雙管齊下。不論稱之為「綠色通膨」或「綠色成本」,碳費的徵收,無可避免將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評估認為,以碳費每噸300元推估,會造成一年GDP減損0.32%,造成物價上漲0.62%。
另外,李彥秀指出,明年軍公教調薪3%以及電價調漲變數的預期與哄抬心理,政府必須啟動跨部會機制,打擊蠢蠢欲動的通膨巨獸。台灣民眾環保意識先進,近七成民意支持碳費制度,除了民氣可用之外,政府的腳步也要跟得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