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構我國的「碳定價」制度,環境部今年4月29日依「氣候變遷因應法」預告碳費徵收的三項子法草案,預告期間為 60日,於子法草案預告期間,也將與各利害關係人辦理草案的說明會,蒐集各界意見後召開研商會議,預計八月底前可完成三項碳費子法的發布作業,讓碳費徵收對象能及早規劃減碳措施,與至2030年的減碳路徑,並提出自主減量申請。

全球減碳趨勢不停歇,環境部長彭啟明日前於永續研討會中表示,八月底將通過碳費子法三草案,費率需經碳費審議委員會討論,預估年底台灣將進入排碳有價時代。未來也會健全「碳定價」的機制,可望走到總量管制碳交易、接軌各國。

什麼是「碳中和」? 怎麼做?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指的是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皆會直接或間接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透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或是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與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實現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一般而言,要達成「碳中和」有幾種做法,首先是透過碳補償機制,使其產生的碳排放量等同在其它地方減少的碳排放量。例如植樹造林、購買再生能源憑證。其次,使用低碳或零碳排技術,例如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以避免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最終目標是僅使用低碳能源,而非化石燃料,使碳的釋放與吸收回地球的量達到平衡。

此外,透過碳交易付錢給其他國家或地區,以換取其二氧化碳排放權,可在減排目標不變下節省成本;但由於該做法並未真正達成減少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效果,因而常遭受批評。

低碳、ESG對企業報酬的影響?

由於政府非常注重該「減碳」趨勢、與產業ESG永續發展,並提供了多項支持政策和措施,「低碳轉型」與產業發展息息相關,此外,ESG永續因素也譨幫助提高企業形象與品牌價值,吸引更多與客戶訂單與投資。而在碳費實施後,突顯了企業「碳中和」轉型的腳步,刻不容緩。

財富管理專家表示,碳費徵收上路後,估計將增加企業營運成本,並對獲利產生影響。因此,長期減碳有成、穩健經營的企業,相對有機會會是資金首選之佈局標的。

若以ETF的類型來看,可分為市值型占最多。包含將於8/21除息、首檔以「低碳+ESG」龍頭股為主題的「群益台ESG低碳50」(00923)、首檔聚焦國內上櫃公司ESG評價的「中信上櫃ESG 30」(00928)、以公司治理(Governance)要素為主考量的「富邦公司治理」(00692),及以季配息為主的「元大臺灣ESG永續」(00850)、「永豐台灣ESG」(00888)等。

在選股因子中有納入「ESG」、「低碳」,究竟對於指數報酬有無影響?更白話一點,就是該款ETF指數能否賺地更多?或是在大跌時能減輕資產下跌的損失?據台灣指數公司官網資料、以「台股加權指數」,也就是大盤;與00923所追蹤的「特選臺灣ESG低碳50指數」、00692所追蹤的「臺灣公司治理100指數」來比較,以及00850所追蹤的「臺灣永續指數」比較,並回測近一年來的指數含息報酬率,發現這幾檔指數的報酬率,或多或少能勝過大盤。

▲近一年來,各項ESG市值型指數與加權指數、台灣50指數報酬率相互比較。 圖:截自台灣指數公司

順帶一提,若是將上述三檔ETF的追蹤指數,與國人熟知的0050、006208等ETF所追蹤的「台灣50指數」相比,報酬率仍以「台灣50指數」最高。探究原因,或許與成分股台積電(2330)、鴻海等權值股的大漲,對指數所產生的貢獻有關。近一年來,台積電飆漲多達 73.20%;鴻海也有約六成漲幅。而多數的ETF,皆把該公司視為最主要成分股之一(見表)。不過,隨著碳費制度上路後,對於公司低碳轉型的成效好壞,日後將會反映於公司獲利與股價上,進而影響ETF的績效高低。

此外,高股息型的ESG ETF,由於選股邏輯與市值型有別,故在成分股數量、與指數報酬率上也有所差異。不過,由於多數高息ETF的上市年份,較屬「年輕」。其後續的配息殖利率是否能維持穩定,仍有待觀察。


群益台ESG低碳50ETF經理人邱郁茹表示,近期,台股由歷史高點回落,不過鑒於全球經濟大抵仍屬穩健,台灣景氣亦受惠AI晶片、伺服器等強勁需求,而表現熱絡;且FED可望於九月展開首次降息,景氣及資金面皆有望提供股市支撐。

產業面上,邱郁茹表示,今年是AI元年,台廠有望同步受惠,台股大盤的後市表現仍值關注。再者,隨著零排碳已經從口號,轉變成對企業獲利能力的重要影響因子,低碳ESG上管理妥善的企業更有能力守住獲利,甚至更具市場競爭力。建議投資人可透過選股精選ESG與低碳管理佳的「低碳市值型」的台股ETF參與行情,既掌握台股多頭趨勢,更能把握淨零趨勢帶來的碳金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