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大事,理當首推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3日遭槍擊,幸而僅右耳受傷保住一命;只不過對台灣來說,《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16日刊出的專訪比較重要,川普談及台灣議題時表示,台灣拿走了所有晶片業務,「要美國提供保護,台灣應該付錢。」他還說,台灣離美國很遠,離中國大陸很近,要防衛一個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小島,實質上很困難。相關的專訪內容「被引申」向台灣索討「保護費」,雖然有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政治學博士、軍事專家張競質疑報導全文中並未有protection money、protection fee或是protection racket等字詞,但仍在眾口鑠金情況下引發軒然大波。一派認為台灣砸大筆國防經費購買武器,譏諷是做為美國的看門狗,還要自己掏錢買骨頭;另一派則稱要錢早說,認為台灣付得起,而且如果美國直接要錢,台灣安全可以獲得更實際的提升。筆者認為,川普不過是生意人本色,玩的就是模糊制衡,拿「筆尖」戳「桌子」,筆會壞、桌子有個洞,但與他有何關聯?

其實不管川普是不是「言者無心」,台灣朝野政治人物、媒體個個是「聽者有意」。只不過大家可能忘了川普的身份,除了前總統之外,更重要的現在進行式是「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因此,川普的專訪談話是不是選舉語言?解讀引申是否另有所圖?或許這背後的涵義遠比文字訓詁學重要得多,用台灣常用的詞語說,就是「認知作戰」。包括中央社在內的所有中文媒體,節錄川普專訪談話內容段落是「他們確實奪取了我們約百分之百的晶片事業,我認為,台灣應該付給我們保護費」、「我的意思是,我們到底有多蠢?他們拿走我們所有晶片事業,他們非常有錢」、「我不認為我們這樣和保險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台灣遠在9500英里之外,距離中國僅68英里」。這是不是川普腦袋裡台灣問題的全貌?筆者不知道;只是要用這幾句話判斷川普的對台政策走向?筆者認為恐怕失之偏頗。多繞個圈想想,川普會因為對台灣的支持或不支持影響他在美國的得票嗎?如果台灣因為川普索要保護費而產生反感,誰最有利?事實上,筆者更關心的是台灣問題只是川普談判桌上的一塊籌碼嗎?

美國前總統川普接受媒體專訪,認為要保護遠在9500英里外的小島,台灣應該付錢給美國。 圖:達志影像 / 路透社(資料照)

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2020年6月出版「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A White House Memoir)。《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WSJ)摘錄書中內容,提到川普常指著筆尖說「這是台灣」,然後指著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總統辦公桌說「這是中國」。從川普的比喻看來,兩岸孰大孰小?孰輕孰重?不言可諭。書中還提到川普根本不在乎香港以及新疆維吾爾的人權,為了達成與中國的貿易協定,甚至不願意在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時發表聲明。今年年初「事發之室」新版發行,波頓在新版前言中寫道:「川普不適合當總統,如果他的前4年表現不佳,那麽後4年就會更糟。」在受訪時警告:普丁(Vladimir Putin)和習近平會很高興看見川普重新回到橢圓辦公室內;川普是一個完全自私的人,會懲罰他認定的敵人,並安撫俄羅斯和中國;中國下令封鎖台灣、引發台海危機的風險將會升高。波頓曾在2018至2019擔任川普政府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當然是近距離的觀察所得;只是書籍出版被川普政府以違反白宮任職期間簽署的保密協議為由起訴,是不是種下嫌隙,因而沒有好話?或許還有待觀察。

波頓的繼任者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倒是機靈地解讀前老闆談話,說自由世界正意識到來自中共的威脅,台灣應增加國防支出,至少占國內生產毛額(GDP)5%,以展現自我防衛意志,呼應川普的談話表示,「台灣人民必須像我們一樣」,渴望自由獨立;若自己都不想保衛台灣,那「我不可能比他們更關心台灣,派我兩個(正在美軍服役的)女兒去保台」。巧妙地轉移了「台灣為美國保護付費」的說法,變成是展現自我防衛能力與意志,更一口氣把「希望」台灣國防支出拉高到GDP佔比5%,成就「討價還價」的空間,看來如果川普再次順利入主白宮,歐布萊恩可能還能有個位置吧!從陳水扁時代開始,美方總將「國防預算佔GDP佔比3%」的數字明示暗示強加在藍綠政府,強調如此的投資規模才是「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蔡英文任內的2019到2023年,整體國防預算逐年成長,從3815億元成長到5803億元,GDP占比自2.0%成長至2.5%;若以歐布萊恩口中的5%來看,也就是至少5803億再翻一倍,那就是破兆的國防預算;真的砸下去,先不說台灣輿論是否支持,其他基建、社福是否捉襟見肘;就說海軍就能參加環太平洋軍演?美國會賣台灣先進的5代機?台灣有強烈的自我防衛決心,然後呢?

美國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建議台灣至少將國防支出增加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 圖:翻攝Youtube(資料照)

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國際關心的是世界第一強權國家將由誰來主政,民主黨、共和黨關心的是誰能擊敗對手入主白宮,而台灣關心的是什麼?儘管美國兩黨都支持台灣,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在2021年8月、10月、2022年5月及2024年6月,4度表態願意出兵保台,但是美國官方仍依賴「模糊的雙邊嚇阻策略」(Ambiguous Dual Deterrencestrategy)維持台海的動態均衡,也就是美國在台灣主權議題上不持特定立場,保持「戰略模糊」。其實說穿了就是一種「蓋牌」,既不說一定管到底,也不講袖手旁觀,就是一切以美國利益為依歸;川普在這事上,只是充份表現其商人特質,以凡事都有個價值、價錢,就能衡量比較,可以說台灣「100%搶走晶片事業」,也揚言要對中國汽車徵收100%至200%的高額進口關稅。這樣的川普思維有好有壞,往好處看,明白的價碼童叟無欺,付費買保險就看值不值;往壞的地方想,既是競價就有高低,你掏家底付出未必比對手多多少,誰能保證誰勝出?

回到我們說的「認知作戰」。川普在辯論、遇刺事件後聲勢上漲有望「重返白宮」,考慮到他目前的相對優勢,最新言論也許會對台灣造成更大的影響。筆者再提前面提過的老問題,川普會因為對台灣的支持或不支持影響他在美國的得票嗎?如果因為川普向台灣索要保護費而讓其他國家警愓、反感,對誰有利?在選舉對戰的各種可能都存在,或許是另一陣營的操作,也許是相對利益國家的運營。但明白呈現在檯面上的是,川普第二次擔任總統會對美國在台灣防禦的投入上有何影響?對川普來說,台灣問題可能只是白宮橢圓辦公室內,在衝突中創造利益的一塊籌碼。而台灣在這局當中急急表態「台灣願意付出更多責任,藉以防衛台灣、保障安全」,其實也只是不得不這麼說的「政治語言」;從現實面來看,「保護費」一詞,當然不是人人同意。美國多年來維護台海和平的善意,在近年川普和拜登的「美中對抗」戰略下,台灣的角色比較像是美國對付中國的「棋子」或「馬前卒」,從這個角度看,就不是美國在「保護」台灣,而是利用台灣在第一線代為抵抗中國;就如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疑問:「台灣守在第一島鏈,幫美國擋在這裡還要台灣付錢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