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4日表示,「疑美恐中」論述對2024年總統大選影響難以量化預估,但中國因素長期效應仍在,而根據中研院民調顯示,愈來愈多人認為台灣未來難以「維持現狀」。

吳介民在日本東海大學參加「台灣總統選舉和美中因素」研討會時表示,對於「中國因素」影響2024年總統大選持否定論、淡化論的人認為,相較於「中國因素」在前兩次總統大選都扮演決定性角色,可以感受到台灣整體社會氛圍因為顧慮中國,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在這次選舉,中國因素似乎沒有爆發成決定性因素。

他表示,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觀察台灣整體民意的變化,他個人對於「中國因素」持肯定論。以這次郭台銘出來參選為例,中國透過查稅以及其他手段促使郭台銘退選即表示中國對於台灣選舉仍存在影響力。雖然中國並無法指定「非綠營」總統候選人,但「可以讓特定的人不能選」,具有一定程度的否決權。

吳介民指出,中國近年來加緊對台灣的虛假資訊戰和認知作戰,包括2022年美國聯邦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前後,2023年的雞蛋供應短缺事件,以及稱民進黨政府「引戰」等。

他表示,過去8年對台灣民意調查可以發現,如果對統獨選擇採取「一題問法」,即統一、維持現狀以及獨立,超過八成的受訪者選擇維持現狀,而支持統一的人是最少的。

而若在繼續追問要選擇「維持現狀後獨立」、「維持現狀後統一」,還是「永遠維持現狀」。合併分析後發現,支持「統一」的人仍然是最少的,但支持「維持現狀後獨立」的民意卻上升,在總統蔡英文2020年當選時,曾一度高於「永遠維持現狀」的民意。不過,近3年多以來,支持「維持現狀後獨立」的民意逐年下降。

吳介民表示,從上述的民調可以發現,維持現狀仍是多數台灣人的首選。但絕大多數台灣人也知道,台灣的未來不是獨立就是統一,無法永遠維持現狀,而在統獨兩個選項中,選擇獨立的人仍比統一來多。

最後吳介民表示,受中國認知戰影響,擔憂台灣「被統一」和中國施壓統一的比例也呈現升高趨勢,這也是台灣政府和社會目前最頭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