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國民黨推出的韓國瑜、江啟臣勝出;民進黨的游錫堃、蔡其昌雙雙落敗。游錫堃也立刻請辭不分區立委。當天,一位資深記者透露,前一天下午,游錫堃勘查立院議場前布置時就透露,立法院這一局「1月13日人民就已經決定了」。

沒錯,1月13日,台灣人民做出決定,總統給了賴清德,票數不高,只有40%。立院最大黨給了國民黨、但沒過半,民進黨掉了10席,只剩51席;民眾黨8席成為關鍵少數。

也因此,總統當選人賴清德當晚演說,面對新的國會結構台灣必須走向「溝通、協商、參與、合作」的政治。還說,身為總統領導國家,將很樂意跟在野黨領袖見面共商國是。現任總統蔡英文當晚也向支持者說,她期待未來包括她剩下任期內及新任總統能夠啟動跟在野政黨社會各界的各項溝通,讓選舉的結束成為大家共同面對挑戰,化解分歧的開始。

但政治真的要聽其言、觀其行。如果,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說,到現在民進黨還沒派人來跟他們談。那1月13日那席話,真的就如同蔡英文2016年當選之夜說的「謙卑、謙卑、再謙卑」一樣,兩個總統的談話,有效期當晚就到了。

可悲的是,民進黨似乎忘了他們不僅丟掉國會多數,2月1日也丟掉立院正副院長。院長選舉才剛落敗,就急忙透過黨政人士放話柯文哲前一晚來兜售黃珊珊當院長。似乎要把白綠這一局的一時不合,劃為永恆?力要把可能合作的對象,用力推到對方陣營。俗語提醒,「不要贏筊閣贏話」。現在是綠的輸筊了,卻還想贏話,只能說沒有政治智慧。

毛澤東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曾就政治衝突提出「內部矛盾」與「敵我矛盾」之分。前者是可以容忍、妥協的,後者則斷斷不能妥協。這是個生動的政治哲學。「天安門文件」及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的「國家的囚徒」提到,鄧小平對於1989年學運的態度轉變就是,原本認為這是人民間的「內部矛盾」是可以容忍的,後來解讀情資認為,這個學運有受到台灣及反華勢力支助,改認為這是「敵我矛盾」,絕對不能讓步。所以才採取鎮壓立場。

不過,政治人物的談話常常一下就要「翻過歷史那一頁」。賴清德選前稱不能讓韓國瑜當選立法院長後,否則他會率領17個國民黨籍縣市長走入國台辦、中聯辦。這時賴韓的關係叫做「敵我矛盾」。既是「敵我矛盾」,不是應該拼了命,就算給黃珊珊十個院長,也不能讓韓國瑜得逞?結果是,韓國瑜當選後,蔡賴馬上送上「榮任誌慶」花籃,賴還說,恭賀韓國瑜與江啟臣當選中華民國第11任立法院正副院長,給予新的國會最高的祝福。這時候賴韓的關係又成為可以容忍的「內部矛盾」。

但對民眾黨而言,但民進黨在立法院長選舉後急忙放話,柯文哲來要黃珊珊當院長,還酸柯文哲信譽不佳。這就是把國會政黨的一般折衝協調,無限上綱到「敵我矛盾」。難道民進黨覺得未來跟民眾黨是「敵我矛盾」,但跟國民黨會則僅是「內部矛盾」嗎?民進黨高層的邏輯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