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與高雄榮民總醫院日前共同舉辦「探究精準醫療—徒手與電腦輔助技術」研討會,邀請北中南各醫學中心的骨矯形專家,以矯形手術為專題,深入探究矯形手術的重點、比較徒手與電腦輔助3D列印工具的新世代手術方式,透過困難案例的實際分享,現場沙盤推演手術規劃更引發熱烈討論,讓骨科各領域矯形專家彼此交流醫學新知嘉惠病患。

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理事長唐逸文表示,多數的創傷骨折都能依靠手術治療固定進而恢復如初,但部分病患可能因不同因素的骨頭畸形導致疼痛或影響日常生活,需要重新矯形,面對此情況皆仰賴醫生的技術與經驗徒手進行矯正手術。將骨頭矯形合適患者的角度和形狀是有挑戰的,只靠目測不但所花費的時間長,甚至術後再照X光還可能會發現與實際有所誤差,留下些許的不完美。而現今醫療的進步,手術導入電腦輔助技術,針對每位患者額外量身訂製3D列印手術導板以提高手術完成度,這就是今天的重點「精準醫療」

唐逸文說,現在台灣的醫療器材產業很先進,利用病患術前的X光片、電腦斷層影像來進行手術規劃,透過在電腦上模擬手術過程,尋求達到最佳的狀態,再依照該方案設計3D列印的手術導引板,開刀時只要依據導板指引執行,方能順利完成手術,不僅減少手術時間,更讓術後結果盡可能貼近術前的規劃。

唐逸文指出,世界各國醫生的技術具有競爭性,也很難傳承,台灣的醫療水準不輸西方國家,尤其擁有非常優秀的醫療工程人才,結合醫學與工程創造一個平台,醫師有醫療方面的問題就丟到平台,由工程師透過電腦模擬尋求解決之道,這已經是世界醫學界的潮流,而台灣就走在潮流的最前端,相當具有國際競爭力。

台灣醫療器材創新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江山表示,每個3D客製化工具都是根據不同患者的臨床狀況與需求而設計,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因此成本也較高,手術前醫師與工程師必需經由詳細專業的討論,才能製作適用特定患者的工具,在實際進行手術前,醫師與工程師已經多次模擬及演練手術步驟,不僅能避免手術造成的傷害,對患者而言可大幅減少手術時間,更精確達成手術目的並減少相關的併發症。

陳江山表示,3D列印又稱增材製造,是新興的一種快速成型技術,不同於傳統的減材製造工藝,3D列印是將材料逐層沉積或黏合以構造成三維物體的技術,近幾年擴大到可處理金屬材料,已使用在顱顏面外科、腫瘤切除術後重建及骨科矯正手術等。

唐逸文認為台灣的「精準醫療」具有國際競爭力。   圖:孫家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