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8歲的許姓男子20多年前曾做過痔瘡手術,但沒想到排便仍不順!二度開刀後竟更排不出來,他日前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門診,經蕭光宏主任指診,發現許先生的肛門口徑僅剩1.5公分,診斷為嚴重型肛門狹窄!

蕭光宏主任表示,許先生20多年前曾在他院接受傳統痔瘡手術治療,原以為能夠揮別排便不順的困擾,不料症狀遲遲沒有緩解,2年前又在親友推薦下至醫美診所進行微創痔瘡手術,但許先生排便狀況卻更加糟糕。近兩個月更是排便困難,甚至稍一出力就疼痛難耐。

經由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檢查後,發現許先生的肛門口徑僅剩1.5公分,診斷為嚴重型肛門狹窄,遂安排改良式鑽石型皮瓣手術,將肛門口徑擴張至3公分,住院觀察一日後,許先生已能輕鬆排便,順利解決多年困擾。

蕭光宏指出,直腸是大腸的一部份,位於消化道末端,人體糞便會經此從肛門排出。一般而言,位於直腸出口的括約肌有內外兩層,內括約肌平時會緊閉肛門,當感受到便意時就會放鬆肛門,此時外括約肌就會產生作用,縮緊肛門避免糞便外漏,直到準備排便時,透過腹部擠壓,直腸產生推擠糞便的力量,外括約肌就會自然放鬆排便。

而肛門狹窄則是指肛門括約肌口徑變小,造成排便時肛門疼痛,蕭光宏主任說明:「正常人體肛門在麻醉放鬆下口徑約3.3公分,但若是接受過痔瘡等肛門手術,約有1.5%至1.8%的病人會因為手術切除過多肛門組織,進而使肛門口徑因皮膚不足、張力過大縮小到1.5公分上下,造成肛門狹窄。」肛門狹窄主要以病人病史及指診做為主要診斷方式,若曾接受過肛門手術者,醫師就會懷疑是否有肛門狹窄的可能,再經由指診確認其嚴重度。

肛門狹窄現今以皮瓣手術為主流,將內括約肌放鬆後,再取臀部皮膚設計成皮辦拉到肛門內縫合,補足內側皮膚不足。過去在皮瓣上有多種設計,如三角形、菱形及房屋形,但這三種類型的皮瓣都有內部口徑補足寬度過少、深度過短、張力過大等缺點,容易造成手術效果差與傷口癒合不易的情形,更甚至出現大便失禁的風險。

因此蕭光宏主任特別針對皮瓣進行改良,視病人寬度、深度設計房屋形皮瓣的基底,再將屋頂一角延長以分散張力,形狀猶如鑽石一般,遂命名為改良式鑽石形皮瓣,此類型的皮瓣整形手術可以讓病人得到妥善的治療,預後效果良好,且復發率趨近於零。

自2022年起,蕭光宏主任帶領團隊針對接受改良式鑽石形皮瓣整形手術的病人進行術前術後評估,從便秘評估量表、排便阻塞症狀量表與失禁量表檢視術後成果。結果顯示病人便秘的困擾與排便阻塞的情況有大幅下降的趨勢,失禁的發生率也減少許多。

蕭光宏主任提醒,民眾若是發覺有排便困難可以透過多吃蔬果、補充水份等日常生活的調整來改善,但若是因為肛門手術後,長期出現糞便細長、排便困難甚至是血便情形,應尋求正確醫療協助,切勿自行購買坊間瀉藥或其他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