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積極地在推動綠能,風力發電就是再生能源之一,也是四面環海的台灣合適的選擇,對此,中央氣象局表示,台灣冬半季的風力發電量佔整年度的70%,其中台灣海峽冬季強盛的東北季風更讓台灣沿海成為低緯度地區少數擁有高容量因子的地方,許多台灣的離岸風場也佔據前面的排名。
根據台電整理的再生能源發電概況,台灣的風力發電量,冬半季,每年10月到隔年3月約佔整年度的70%,再生能源的發電往往得依靠氣象條件,而對風力發電來說,風速大小與發電效率直接相關,海邊風大,可以想像發電的效率也比較理想,因此大部分的風機都裝設在沿海地區,或是直接設在稍微遠離岸邊的近海,成為所謂的離岸風電。
但氣象局表示,台灣沿海的風,隨著季節有不小的差異。以台灣海峽來說,冬季受到強盛的東北季風影響,海峽兩側的地形效應,使得狹窄的海峽上風力特別強勁,西半部地區沿海的風速,冬季平均普遍高於夏季,在某些地區,冬季東北季風最強盛的時候,平均風速甚至接近夏季的2倍。
評估一個地方適不適合作為風力發電的場所,以及風場的表現,全球普遍使用的指標是風場的「容量因子」。「容量因子」就是發電廠的「平均發電量」除以「額定容量」(也就是發電廠設計時的最高發電量)。當電廠越接近滿載,也就是發電量越接近電廠當初設計時的最高負載,容量因子就會越靠近 1。
國際能源署IEA在2019年發布的報告,評比世界各地離岸風力發電場的表現,受到盛行西風帶的影響,中高緯度地區的離岸風場普遍有較高的容量因子,少數優異風場如紐西蘭或智利,容量因子甚至接近 0.7;副熱帶及熱帶地區的風場則普遍連0.3都不到。而台灣海峽受惠於冬季強盛的東北季風,成為低緯度地區少數擁有高容量因子的地方(超過 0.5),是低緯度地區條件相對稀有的風場。
「容量因子」評估一個地方適不適合作為風力發電的場所的指標之一。 圖:取自氣象局
台灣海峽受惠於冬季強盛的東北季風,也成為低緯度地區少數擁有高容量因子的地方。 圖:取自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