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有總統大選以來,兩岸政策幾乎是每次總統大選必備的攻防焦點。然而兩岸政策的難點,不是在於台灣內部滿意就好,還要同時兼顧對岸、美國與日本的反應,以及是否能夠穩定台灣內部民心,因此非常不容易。而經過了多次的總統大選,兩岸政策已經清楚的理出了本土與親中兩條路線。並非沒有候選人想要走出第三條路,但後終歸失敗,其原因就在於這兩條路線彼此不共容的條件使然。

綜觀柯文哲的的兩岸政策,始於2015年的「兩岸一家親」。當時的時空背景是柯文哲欲參加上海舉辦的雙城論壇,但因不承認九二共識,受到中國大陸方面抵制,故柯文哲重新提出兩岸論述,認為「九二共識」距離現在已經22年,很多時空背景都已改變,不如大家來談「一五共識」,並用「兩岸一家親」的概念去代換「九二共識」。事實上,中共官方在2016-2019年疫情前,也的確很努力在各種論壇與研討會推廣「兩岸一家親」的概念。這也成為柯文哲在論述兩岸政策時的一個難點,就是「如何說服台灣人他不是與中國一搭一唱」或是「中國默許的總統候選人」。

其次是柯文哲的為了爭取淺綠與中間選票,在兩岸政策也努力在美國的「三公報與一法」的架構下所畫出的「兩國論」紅線之下打擦邊球。柯文哲一方面要努力與賴清德副總統所論述的「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名字叫中華民國的論述」相區隔。對柯文哲更麻煩的是,民進黨現行的國安政策是倚賴印太戰略的架構所進行,這個政策是受到各民主國家所支持的戰略架構。因此柯文哲面對與中國的備戰問題時,柯文哲也只能提出「備戰而不畏戰,能戰而不求戰」,而這與賴清德早在提名演說就提出「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的觀點事實上是一致的。而民進黨認為要先達成「避戰」跟「止戰」兩項目標,正是要讓台灣「備戰」且「能戰」,這種差異更讓人難以明顯區分二者的不同。這種在言論市場上的擦邊球與相似性模糊策略,也可以看到柯文哲企圖貼著印太戰略飛的企圖與困境。只是這樣的企圖能否獲得國內與國際的認同,則是有待考驗的。

因此整體來看,柯文哲的兩岸政策與國安政策可以說是企圖同時討好中國與美國兩邊,創造最大的言論市場與空間。柯文哲的企圖是:「他希望能在本土派與親中派之間走出第三條路。」事實上,這種思考的成功可能性很低,其原因就是在於柯文哲低估了兩岸政策的複雜度。而柯文哲這種類似伊索寓言中,面對鳥類時展開翅膀告訴你我們是同類,面對哺乳類時他也會露出鼠首告訴你我們是同類的這種「不禽不獸的蝙蝠式思維」,表面看來是兩邊討好,但殊不知它的最大困境就是在當鳥類與哺乳類都認為你是對方的人時,你可能會成為鳥類與哺乳類共同的敵人,而這也將成為台灣兩岸與國安政策最大的危機。不知道種「無間道」式的場面一旦發生時,柯文哲到時候將如何說服中、美雙方你是誰的自己人呢?

文/劉兆隆(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