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針對2024年總統大選支持度的民調結果不斷亮牌,不變的是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不見起色,穩坐老三的態勢讓藍營內部傳出「換侯」、「棄保」的聲音,大選時程還沒有要正式登記,國民黨內卻自亂陣腳,顯然這跟推薦人選的品質不佳有關,表面上通過提名硬被定於一尊,但不適任、不配位的質疑聲沒停過,甚至愈來愈大,可見得侯將疲於奔命「安內」,要「攘外」也就沒有氣力,至於沒料、草包、沒準備的人設已成定局。

侯崩落 昔日宋楚瑜 會是今日柯文哲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近期的民調顯示,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的氣勢大起,先不論民調是不具統計科學的網路投票,或是用引導式手段的題目設計,都再再顯示近期藍綠深陷在「Me too風波」及「幼兒園餵藥(毒)案」,確實對柯文哲帶來支持度攀升的效果,從在「第二、第三浮沉」突然超車躍居「第一」,這樣的現象,有觀點認為這是民調機構效應使然的結果,但也人點出柯文哲的「語不驚人死不休」、「自我容錯」的性格,成了輿論吸睛的焦點,特別是無厘頭的言行,讓他的年輕人支持度擴大跟賴、侯的差距。

與其說柯文哲拿到了「討厭藍綠」、「反對賴侯」的輿論紅利,還不如將柯文哲的反差效果視為一種台灣民主選舉的特殊景象,明明是一顆表裡皆腐爛的蘋果,卻受到青年顧客的喜愛,這些人可能最後不會購買,畢竟誰都不想逼自己吃下爛蘋果;但是,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卻「反差」的意識表達,結果可能會導致「劣幣逐良幣」,爛蘋果價格攀升,但最後有行無市,打壞了市場機制,姑且把這樣的狀態稱為「柯文哲現象」,一種功利型的選舉文化,更可能是政客利用短暫曇花一現的榮景,作為政治利益交換的工具,混淆民眾對於公共事務的判斷,進而讓政治掮客有尋租的可能。

這樣的「柯文哲現象」,不得不讓人聯想到2000年的總統大選,宋楚瑜當時挾其末代省長走透透的氣焰,崛起壓著國民黨「扶不起的阿斗」連戰,宋楚瑜效應席捲全國,許多藍營地方人士紛紛倒台,雖然最後由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完成台灣首次「政黨輪替」,但宋楚瑜也因此帶起親民黨躍居第三大政黨,動搖台灣的政治版圖。問題是,柯文哲有宋楚瑜當年的氣勢嗎?恐怕很難比擬,首先,宋楚瑜在省長選舉的洗禮之下,有了全國大選的陸戰能力,完全不同於柯文哲擅於網路操作的空戰模式,再來宋楚瑜仍然還是典型藍營政治菁英形象,這符合了傳統藍營基層的口味,尤其是看倦了那些高來高去的黨國文化。

藍白會合嗎? 柯眼中已不把侯當對手

那柯文哲是在盤算什麼?其實以他過去可以自詡「墨綠」的說法,又能在當選首都市長之後,大談「兩岸一家親」,以及,原本輕蔑看待台美關係深化的口吻,去了一趟迷航的訪美旅行後,又轉向對談台日合作的重要性,而對中國的態度,一邊說台灣要去改變中國,另一邊鬼扯網軍可以對中國進行網路攻擊;表面上,柯文哲一副戰略縱深的模樣,但細看他每次的謬論,大多沒有任何政策及規劃可言,說白的,就是「隨心所欲」的發言,這種不用負責及說明的輿論操作,正好符合了當前速食化、淺碟性的資訊傳播模式,受眾者聽得很爽,但內容卻很空泛,片面迎合年輕人的娛樂性。

柯文哲當然想要總統大位,反正八年市長任期不用政績,也不需要兌現政見承諾,大巨蛋興建案、社子島發展規劃等可以輕易唬爛,還不是連任成功,就算推出的黃珊珊沒有當選延續天龍國政權,但民眾黨擁有2024年總統大選的門票,依據情勢變化再營造輿論風向,到處兜售民眾黨的立委提名權,就猶如無良建商的預售屋一樣,先賣出去再說,對象是誰不是問題,各方討好都可以結合,藍的、黑的都可以合作,甚至連「棄保」都可以拿出來議價,房子蓋不蓋得成選完再說,反正對柯文哲來說,政治立場毋須主軸,只有利益考量。

只是,政治遊戲畢竟還有不變的道理及規律,政客信口開河、前後不一、虛應故事,就算可以短暫詐騙成功,但終究會如迴力鏢一樣被檢視、被打臉,當年宋楚瑜雖然崛起成了一方之霸,但2004年「連宋合」,藍橘共行的結果,又連宋敗讓親民黨步上泡沫邊緣;而柯文哲呢?他當然不想成為「宋楚瑜2.0版」,民眾黨也擔心淪為親民黨的下場,根本不會搭理藍營小雞們按耐不住的「政黨輪替大聯盟」。柯文哲及其民眾黨深知前車之鑑,維持行情趁勢拉抬自己,立委提名勢必提好提滿,全力拉高政黨票,說不定有機會一躍成第二大黨,坐收「棄侯」而來的買辦勾結,柯文哲眼中,侯友宜早已不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