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間工商團體再次希望行政院將金融營業稅由5%降低為2%,主要原因之一是希望可以增加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5%的金融營業稅稅率中,3%的稅額是上繳國庫,2%稅額則是作為金融特別準備金。但是,一個國家的金融服務環境能否具有國際競爭力,或一個國家的金融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是否可以因調降金融營業稅而提高,值得進一步討論。

歐盟列舉的避稅天堂清單,可看出大多都鄰近主要投資大國(如中國、美國)。 圖:翻攝自Google My Maps

免稅天堂的國家 國際競爭力有比較高嗎

首先,就稅率的高低與國家競爭力而言,一般認為稅率降低可以增加廠商的利潤與提高廠商的投資誘因,然而,一國投資環境的好壞除了受到稅率的影響外,主要的原因仍是在於該國家的法制、教育與生活環境是否健全。更重要的是,稅率僅是影響廠商利潤高低的因素之一,將稅率調降解釋為增加國際競爭力的說法並不合理,如同世界許多作為免稅天堂的國家,雖然吸引許多廠商前往設立公司,但是,這些廠商實際的營運並非在這些國家,使得免稅天堂的國家多僅吸引紙上公司,並無實際營運與創造當地就業機會。此外,若一個國家的金融營業稅太高,則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業者應該會增加在低稅率或免稅的國家投資而非繼續留在高稅率的國家,換言之,若只從稅率高低來評斷一個國家有無國際競爭力的說服力極低,故不具政策的正當性。

台灣資本利得稅的稅率極低 圖:翻攝自探秘志

避免公司治理淪為形式 才是提高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其次,對於增加我國吸引外資的環境而言,台灣許多家族企業可能藉由家族集團交叉持股來鞏固經營權,然而,其所持有的家族企業的獲利能力可能遠遠不如其他產品或服務相似的競爭對手,其持股的目的不是為公司極大化利潤,而是保護個人的經營權。可惜的是,由於台灣許多家族企業往往多為上市公司,在市場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因此,當外國企業要進入本國市場時,其所選擇做為策略聯盟或技術合作的夥伴往往就是這些家族企業,特別是由國外引進的零售通路商、百貨通路商、鋼鐵、塑化與紡織等產業,在此情況下,一旦發生經營權之爭,擁有大量持股的外商將成為這些爭奪經營權者希望合作的對象,這將與外國廠商當初選擇藉由技術合作與本國企業合資設立公司的初衷完全背離,必然使得這些產業的外資要進入台灣有所擔憂,在台灣眾多上市公司中,發生經營權紛爭或大股東違反公司治理的案例不在少數。

為此,金管會近期也修法對於大股東干預公司運作與隱匿持股的做法進行規範,以完善公司治理。

換句話說,對外國廠商而言,若本國業者藉由家族企業交叉持股來掌控經營權或大股東有權無責地干預公司預作,則台灣無法吸引外商來投資的理由應非稅率太高,而是與不尊重專業經理人、公司治理無法落實或法制觀念仍落後先進國家等因素有關。一個經常發生經營權之爭的國家或市場,對外商應無太大的吸引力,更不用談國際競爭力。

再者,金融業營業稅率的調高或降低是結果,調整稅率主要的目的才是主管機關要想清楚的,特別是在目前金融環境不確定性仍高,美國部分銀行出現倒閉之際,金管會與央行均認為台灣的金融市場健全,一個較健全的金融市場應該會較具有國際競爭力才是,故降低金融營業稅應非政府目前的重要工作。

最後,今年來許多金融業者也因為寬鬆貨幣政策而獲得不少資本利得,台灣資本利得稅的稅率極低,在此情況下,我們也未見台灣金融環境的國際競爭力有顯著提高。如果金融業者認為台灣稅率太高會降低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則我們應可以看到這些金融業者有能力走到海外與他國金融業者競爭,可惜的是,這樣的例子甚為少見。因此,政府若要調降金融業營業稅的目的與可能的負向衝擊應先思考清楚,若降低金融業營業稅可以提高國際競爭力,則一般企業的營業稅降低是否也可以有相同的效果;換言之,任何政策決定都有機會成本,降低金融營業稅可以讓遊說的工商團體會員得利,但除了造成稅收損失外,對國家的好處並未看到,因此,相關部會在決定是否降低營業稅時,應該要有較完整的考量,才不會讓降稅淪為特定業者增加利潤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