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趕車上課的學生常一臉倦容,教育作息是否過早,再度成為公共討論焦點。9月9日有人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將國高中課程延後至上午10點開始、下午4點結束的建議,短短幾天就吸引大批響應,截至今(15)日上午11:52分,附議人數已累積10264人,該提案目前已迅速跨過成案門檻,依法教育部必須在11月14日前做出正式回覆。
自9月9日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延後上課時間的建議後,短短不到一週就引發高度關注,今(15)日上午11:52分附議人數已累積10264人。提案人指出,目前學校規定上午8點到校,讓大部分學生因此有「慢性睡眠不足」的問題,讓專注力與學習表現受到影響,也有可能因此增加憂鬱與自傷風險。他呼籲刪除不必要的多元課程,把更多時間交回學生手中,用來發展興趣、運動或專注課業,並強調國高中生已有獨立通勤能力,也不用再配合家長上下班時間。
全站首選:柯文哲交保撤銷!北院今重開羈押庭 律師分析「此結果」可能性較大
對於這項訴求,網路上的討論呈現兩極化。贊同的聲音主張,「健康是無價的」,認為充足的睡眠才能換來更好的專注力與學習品質,並支持「該把沒有意義的課程刪掉」。然而,另一派則拋出質疑,「課程怎麼上的完?」許多家長與教育工作者更擔心,此舉恐衝擊家庭作息與家長接送安排,甚至讓課後補習的擔子變得更加沉重。
事實上,這並非首次出現類似的改革呼聲。早在2017年,就曾有過建議國高中改為上午9點上課的提案,但當時教育部評估後認為,此舉牽一髮而動全身,涉及學力銜接、課程節數與教師員額等複雜問題,最終未予採納,僅放寬高中早自習與第8節課可彈性參與。
面對這波再起的討論,教育部表示,此案屬於地方政府職權範疇,後續將依規定整理資料並送交國發會,並計畫邀集專家與學者共同討論,承諾會在期限內提出具體回應。不過外界也指出,若僅調整上課時間,恐難真正改變台灣教育的高壓現況,未來主管機關如何在兼顧學生身心健康與升學壓力之間取得平衡,仍是各方關注的核心議題。

延後上課提案一週累積10264人附議,提案人指8點到校害學生睡眠不足,呼籲刪多元課程還自主時間。 圖:翻攝自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