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慕尼黑正在舉辦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是世界5大國際車展之一,也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車展,中國有116家車企參展。這116家意味著什麼?第一,中國企業佔所有海外參展國家企業的三分之一;第二,中國有130家車企,116家參展,佔中國所有車企的近9成,幾乎是傾巢而出。中共當局多次下令,國內企業不准犧牲成本而「內鬥」,也就是這兩年時興的名詞「內捲」。因為這必然兩敗俱傷。現在出國參展,與外國競爭,是「外捲」,然而116家之間依然爭相降低價格,才能引起外國買家的興趣,因此本質上仍然是「內捲」。

中國現在是生產汽車的大國,主要是電動汽車,數量全球第一。中國汽車業的崛起原因,中國從來不談,似乎中國人突然是製造電動汽車的天才。實際上,是從美國偷來的,罪魁就是馬斯克在上海的特斯拉。中國給予特斯拉各種優惠條件,交換條件則是特斯拉的各種零部件必須由中國的廠商製作,也就是他的供應鏈是紅色的。在中國是黨領導一切,中國掌握了全部零部件的製造,等於不需太多力氣就掌握了全部製造環節和技術。又因為「全國一盤棋」的共產主義協作精神,有這樣現成的製作技術,不需要什麼創造發明,專利登記,結果一下就冒出一百多家製造電動車的企業,而且成本低廉,因為照抄就是。

精選報導:中共大清洗還沒完 「又」4將官被罷免人大代表資格

開始,中國的電動車很受歡迎,但是市場很快飽和,於是就壓價競爭,形成內捲。習近平、王毅等都被迫變成汽車推銷員,外交工作不是死盯「台灣是中國一部分」,而是把中國汽車推向國外。開始也有成效,但是很快就是大批汽車滯留在國外的港口,因為引發其他國家對「傾銷」的警覺而築起貿易壁壘。對中國企業的信任度也不是一下可以建立起來的。而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雖然受到打擊,但是不但在質量上,也還有一批「崇洋媚外」的擁躉。

中國車企通過在國外持續投放廣告及搭建完善經銷商網絡,不斷加深歐洲市場滲透,根據最近的調查,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信任度為19%,較2024年上升7個百分點。而對美國品牌信任度同期則下降,從31%跌至24%。不過雖然中國汽車品牌的好感度上升,消費者仍然認為,中國汽車應該比歐洲老牌汽車便宜。高達7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汽車應該比現有價格更便宜。研究也發現,即使中國汽車客觀上更勝一籌,也只有13%的買家願意為它支付更高價格。

在這情況下,中國最大的電動車企比亞迪就表示,中國的100多家車企,應該淘汰到剩下20家左右才合適,由於它最大,當然不是淘汰的對象,而哪一家願意被淘汰,於是拼命削價競爭。到今年第二季度,比亞迪銷量不斷減少,少到低於預期。

這種內捲豈止在車企?中國的兩大外賣巨頭在國內已經內捲到你死我活,這場戰爭一直延燒到國外,實在丟臉。美團在今年5月宣布將在巴西投入10億美元發展外賣服務Keeta,而滴滴旗下的99Food則在8月重啟了其外賣業務,並且指控Keeta使用與99Food非常相似的配色、圖案和字體,企圖通過「搭便車」方式竊取其成功果實。而Keeta則反訴99Food透過巨額現金預付與商家簽訂「二選一」排他協議。雖然巴西是金磚四國之一,與中國關係不錯,但習近平還是沒有辦法控制其司法來結束這場法律戰。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8月居民消費價格(CPI)按年下跌0.4%,自6月以來再次通縮,跌幅多於市場預期的0.2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則按年下跌2.9%,符合市場預期,雖跌幅較7月收窄0.7個百分點,但已連續35個月下跌。中國加強「反內捲」政策,期望遏止行業以過低價格競爭,不過外資行野村分析認為下半年中國需求持續受壓,通縮持續。原因很簡單,習近平曾經認為他所物價下降,有什麼不好?

新時代的習近平思想一直在宣傳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內捲就是這樣的鬥爭。習近平不善於調和矛盾,所以就是政治局會議呼籲不要內捲,後來甚至是反對內捲,但是在經濟低迷下,內捲蔓延到各個行業,讓中國的經濟更加因為內捲而內耗。大家就耐心等著更新時代的習近平思想來消除內捲吧。而中國飆漲的股市何時會飆破,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