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劃法亂象到黨內代理人政治,國民黨正一步步走向病變,郝龍斌的穩健或許是最後的過渡性良機。

立法院這一屆亂象叢生,《財劃法》倉促通過、程序黑箱爭議不斷,國會公信力直線墜落。推手不是別人,正是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與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這對「奇異組合」。然而,這股亂象不僅止於立院,更已經回滲進國民黨內部,在朱立倫的被迫退場、傅崐萁的崛起之下,「朱傅體制」逐漸成形。問題來了:這樣的國民黨,還有救嗎?

立院亂象的制度後遺症

《財劃法》倉促修法是典型案例。這部影響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的重大法律,強行送出委員會、藍白多數審查下通過,卻漏洞百出,讓朝野對立更加激化。傅崐萁靠動員,黃國昌打輿論,國會瞬間淪為選舉舞台。短期內聲量爆棚,長期卻是制度被架空、國會失序。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結構性危機的爆發。

全站首選:北檢要求禁接觸2、3百證人!柯文哲:你給我清單、我把它背起來?

黨內「朱傅體制」的浮現

朱立倫宣布不再連任黨主席,外界以為他「瀟灑退場」,但實情是被迫收手:家庭壓力沉重,財務資源消耗殆盡,加上主席無法直通總統大位,繼續苦撐也沒有意義。

然而朱並未真正退出。如今黨內拋出「傅崐萁可能選主席」的聲音,正是「朱傅體制」的實體化。朱退居幕後,傅成為代理人,延續勢力並將立院亂象的手法搬回黨內。國民黨不再是中央主導地方,而是地方派系綁架中央,全面逆轉。

歷史對照:從馬吳到朱傅

十年前的國民黨雖然逐漸失勢,但至少還有秩序。馬英九時期中央集權,黨政路線雖備受批評,卻清晰可辨;吳敦義接任後,派系內鬥雖然加劇,但黨中央仍能維持基本主導。那時的國民黨,至少還存在「願景之爭」。

如今「朱傅體制」的國民黨,只剩下代理人政治與派系分贓。中央空心化,派系實質掌權,黨主席的意義被徹底改寫。

郝龍斌的過渡性良機

在這種情況下,郝龍斌的出現反而成為意外焦點。作為台北市長出身、前副主席,郝長期扮演中央與地方的潤滑劑,與許福明、蕭景田、雲林張家等派系都能維持互動。他雖缺乏爆發力,但穩健路線至少能確保黨內不至於全面失序。

上一輪選舉郝雖未勝,但他的定位並非爭奪未來,而是確保黨在危機中能「延命」。若傅崐萁掌權代表全面病變,那麼郝的參與,或許是國民黨最後一個穩定過渡的機會。

「國民黨病毒」的成真 

國民黨立委徐巧芯曾尖銳警告黨內存在「病毒」:投機、分贓、短期操作壟斷權力。今天看來,這已經不只是隱喻,而是病灶。當傅崐萁進一步掌控黨機器,當朱立倫透過代理人延續影響力,這種「病毒」不僅在立院擴散,更在國民黨核心落地生根。

問題已經不再是朱立倫會不會連任,而是國民黨是否還能治癒自己的病灶。郝龍斌或許提供了一點過渡性緩衝,但如果國民黨連最後這點穩定都不願把握,那麼這個百年大黨就只剩一句話可以形容:不是在等待復興,而是在倒數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