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歐美傳出猴痘個案,台灣已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而過去國內僅有5例境外移入病例,今日疾管署公布國內北、南分別增加1例猴痘本土確診病患。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這2例本土猴痘病例被發現要歸功於醫師警覺性高,尤其新竹個案首度就醫即通報。目前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確認首2起猴痘個案,分別是新竹縣40多歲男與高雄市20多歲男,2月下旬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確診,由於個案沒有國外旅遊史,研判為本土病例,感染源還在調查中。疾管署初步匡列25名接觸者,其中6人屬於同住家人、密切接觸者列高風險,需進行暴露前預防接種。

羅一鈞說明,會發現這2例猴痘病例,全因醫師警覺性高,如北部個案在初次就醫時醫師即有警覺並立刻通報。而南部個案雖初次就醫被診斷為皮膚相關疾病,但第二次就醫時被通報。而因這2名個案本身沒有出國旅遊史,2人之間無共通性,與先前境外移入猴痘也無關聯,屬於散發病例,表示猴痘本土感染風險提升,目前除持續疫調感染來源,未來也會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暴露前預防疫苗接種等相關事宜。

地方衛生局也已經於228連假期間積極疫調,目前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21天,最久至3月20日。羅一鈞說明,25名接觸者當中有4名同住家人與2名親密接觸者,這6人高風險必須進行暴露預防與評估是否要施打猴痘疫苗,醫護人員等接觸者因有相關防護屬於低風險。

羅一鈞表示國內過去已累積5例境外移入,隨著新冠疫情解封,今年亞洲在日本、泰國等都發現本土猴痘個案。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則強調,猴痘主要傳播為與感染者親密接觸,最常見的症狀有:發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皮疹、水泡、肌肉痛、極度倦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皮疹、水泡」,猴痘確診者會於臉部、四肢、生殖器等任何皮膚部位出現,一開始會局部有疹子,逐漸到四肢、全身都可能會發生。詹珮君說明,過去前往流行地區會有相關邊境警示,但是因為國內出現個案,前往國內高風險場域也落實自我防護,如某部份特定營業場所、性行為發生的處,避免出人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民眾要注意小心防範。

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   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