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解封後,看似已擺脫了「清零」防疫的重重障礙,但卻在社會、經濟、政治和外交層面上都陷入困境。《彭博社》在 9 日發布評論文章,分析指出,中共還需要在疫情地震後,注意「四大餘震」。
據《大紀元時報》今 ( 12 ) 日整理報導,第一餘震就是將面臨「社會問題」的衝擊,在防疫政策急轉彎後,習近平領導的中共政權面臨「信心危機」,因在過去封控三年持續誇大病毒威力,又突然放棄,要說服民眾這只是一個「流感」,實在很難讓人相信。
漢學家、軍事家班‧勞森(Ben Lowsen)在他家媒體也撰文稱,儘管中共政府過去三年堅持實施昂貴的防疫政策,但結果失敗,中國人民現在恐面臨「自大躍進以來最大規模的死亡事件」。他也認為,當人們的不滿情緒達到一定程度時,中共就面臨政權危機。
勞森也提到近期的抗議事件,他說:「在某一時刻,任何安全機構都無法扼殺異議。隨著這場悲劇的嚴重性加大和人們對中共領導人罪責的認識加深,發生某種形式的政權更迭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 2022 年 11 月下旬,當中國人民冒著坐牢危險,抗議政府的『清零』政策時,全世界都注意到了。在一個專門壓制異議的系統中,他們對中共和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合法性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勞森說。
第二餘震就是「經濟放緩」,之前的疫情與清零政策嚇跑了國外投資者,自 2022 年 2 月以來,境外投資者已從中國債券市場撤資逾 1,000 億美元,對於股市的投資也在放緩。
《華爾街日報》就報導,儘管現在中共取消部分防疫政策,表示將重新聚焦於經濟增長,但這並不意味著境外投資者會重新湧入。這種對關鍵政策改弦易轍,會讓投資者感到緊張。
而世界銀行也在 10 日下修了 2023 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將中國的經濟成長預測下調 0.9% 至 4.3%。
第三餘震為「中共政治體制弱點」,在過去疫情爆發時就看出了中共官僚體制缺乏靈活度,無法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權力長期被集中個人化,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與他們忠實盟友似乎也不太可能改變這個問題。
美國克雷蒙特‧麥肯納學院(CMC)教授裴敏欣(Minxin Pei)就表示,一黨專政的一個特點是,可以調動國家所有資源來集中做一件事。然而,同樣的制度,處理多重任務就做得很差。
裴敏欣也提到為何地方官員那麼著迷於「清零」,因為這個目標是中央定下的,他們根據實現目標的成功與否來獎勵和懲罰下屬。因此使地方官員將所有的精力和資源都用於實現「清零」,同時承擔著破壞經濟風險,進行冗長而任意的封鎖。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他們恐也自身難保。
但官員也無法為解封提前做準備,這樣會被視為「不忠」。而疫後中共也面臨大量壓力,因抗病毒藥、發燒藥、病床與醫療資源都不足,在中共老舊的執政體制下,也很難改善。文章表示,導致中國目前的疫情海嘯不是因為重新開放本身,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陳剛(Chen Gang)所說的,中共明顯沒有事先為開放做好準備。
最後一點則是「外交困境」,疫情海嘯襲來,但中國卻堅持不讓國際主流的 mRNA 疫苗進入,這將導致大量民眾感染,加上中國對於疫情通報報告時常美化,加劇了外國對病毒變種以及可能傳播到境外的擔憂,美、日、韓等國開始限制中國旅客入境,中共反而譴責這些是「歧視性」政策。早已與國際脫軌中國,恐將面臨更多的旅遊禁令。
在中共嚴格清零政策下頻傳抗議事件,影響全球供應鏈,圖為富士康員工抗議影片截圖。 圖:翻攝自推特影片(資料照)
中國解封,全球20多國針對從中國入境的旅客,擬定相關檢疫措施。 圖:新浪航空微博(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