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不夠看 「負碳排車」能吃掉二氧化碳

電動車是汽車界主流認為能降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更是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荷蘭愛因霍芬科技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一個大學生團隊,在電動車概念上,打造出一臺能夠收集二氧化碳的電動車原型「ZEM」。相較於一般電動車的零碳排,ZEM甚至可達「負碳排」,提供未來車輛發展的另類思路。ZEM是零排放移動(zero emission mobility)的縮寫,建造之初,研發團隊TU/ecomotive期望整個項目的碳排放為零,「我們終極目標是創造一個更加永續的未來」。

行駛過程中,ZEM不但不會產生碳排放,還能透過空氣捕捉技術,吸附車輛周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收集儲存至團隊設計的過濾器,達到淨化空氣的效果,這輛車「吸收碳比排放碳還多」。

ZEM的車身材料力求環保,從製造、使用到報廢過程盡量降低碳排放。ZEM車殼與車身結構使用3D列印技術,可製出確切所需車體形狀、不會產生多餘廢料。用可再生材料製成車體,汽車壽命結束時,可切碎回收,重新再造使用。車窗由聚碳酸酯取代傳統玻璃、內裝採用鳳梨葉皮革與塑膠再生製品;模組化的車上娛樂系統與電子、照明設備,拆卸後重複利用於其他產品中,車頂和引擎蓋上還安裝太陽能板。

一般電動車幾乎不會產生碳排,但製車過程,生產電池會產生大量汙染與碳排放,1輛電動車的里程數達數萬英里時,其整體碳排放與油車相當,ZEM期望抵銷這些碳足跡。

降低交通碳排放 歐洲從「減車」開始

儘管業界多從交通工具的電動化著手,部分歐洲國家卻直接選擇「減車」方式降低碳排放,塑造行人友善的城市空間。

瑞典隆德大學永續研究中心(Lund University Centre for Sustainability Studies)一項研究報告,為減少城市交通所產生的碳排放,歐洲諸多城市進行「減車」措施,前3名最有效的方式皆為交通限制措施,包括交通擁堵費、停車和交通管制、交通限制區。

倫敦率先啟動交通擁堵費機制,個人司機必須付費才能進入市中心,這些收入會投入永續替代交通的發展。自2003年實施以來,近10年倫敦市中心的汽車交通量減少達33%。近來,越來越多歐洲城市師法倫敦,義大利米蘭、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於民意調查同意後,採用類似方案;這2座瑞典城市依據日期和時段調整收費價格。

停車和交通管制方面,許多歐洲城市紛紛移除停車位和改變交通路線,包括規劃無車街道、自行車道和人行道,以取代過往汽車專用的空間。該措施已被證明有效,挪威奧斯陸發現,將停車位改為適合步行的無車街道和自行車道之後,市中心的汽車使用量減少19%。

交通限制區也是減車的好方法。義大利羅馬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僅允許居民和支付年費者的車輛可進入市中心,將通勤人潮引導至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原本高度壅塞的羅馬,限制時段的汽車量降低20%,即使所有汽車都可進入市區的非限制時段,車輛也減少10%。

瑞士選擇讓汽車於市區「慢行」,營造友善行人和自行車的環境。在蘇黎世市區,汽車只能以時速30公里行駛,減少噪音汙染的同時,也降低汽車的便利性與使用意願,加上大量闢建自行車道,成功將通勤人潮轉移至使用自行車,碳排放也大減。

放眼世界,減碳成為城市的發展趨勢,藉由科技發明與創新政策的推出,低碳的住和行已是現在進行式。各國發展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重新思考生活與環保之間的關係。

(本文獲交流雙月刊授權轉載,詳細內容請參閱《交流雙月刊》第1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