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好奇,有著美國經濟學博士學位、曾是郭董特助,還在台灣經濟研究院服務超過十四年,擔任所長的楊家彥 博士,為何離開舒適學術圈?為何捲起袖子創立樹冠影響力投資?還跟著新創團隊奔波、跑南跑北?看似挖洞給自己跳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價值追求…?

看見ESG價值!從「主流」職場到「非主流」影響力投資

「2013年底,我決定離開舒適圈,捲起袖子去參與創新變革的行列…」對楊家彥來說,重要的價值創造力不在海外,不在光鮮亮麗的主流業界,而是在台灣新創圈,因為那裡有著改變社會的初衷,也有對環境、社會更自然原生的關懷,甚至能找到通往永續未來的解方。

「從工業革命以來,企業經營以股東權益為首要目標,至於對環境的影響,在追求股東權益的前提下,通常能省則省。如此一來,講究效率同時,自然越來越偏向財務績效導向。」出身經濟學研究,楊家彥反思當代資本主義,若以局部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將不只衝擊整體社會與自然環境,更會影響其他關係人的利害得失。為了讓經濟活動可持續,重新且全面地檢視經濟行動勢在必行,但怎麼做呢?

「其實在我念研究所的1990年代,全球就在談氣候變遷了,像1997年聯合國就簽署京都議定書。而到了2000年前後,不只ESG開始出現在文獻上,當全球報告倡議(GRI)問世時,主張企業不該只看財報,而要看財報以外,對環境、社會面影響,其實就是如今ESG的內涵。但金融海嘯前的呼籲都是狗吠火車,那時正好中國經濟崛起,正是資本主義蜂擁逐利的時刻。」

較深度的反省,從金融海嘯之後開始。「這時更多人覺得資本主義若再不處理弊端,會真的無法持續。因而到了2011年,會計界終於出來,成立永續會計標準制定委員會(SASB),認為企業例行性報告中,應該放入更多重要價值面向,引導大家不要只關照財務績效,而要做更為完整面向的呈現。也許是會計人的嚴謹使然,從組織設立到第一版建議標準,是到了2018年才終於完成。」

在此同時,不只聯合國在2015年,整理出SDGs永續發展目標,呼籲世界,永續是影響未來的主要課題。「直到去年,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中,美國、日本、中國、印度等國都決定呼應歐盟提出之碳關稅(CBAM),就使得全世界產業不得不在意碳排放,因為課稅原因,讓如何減碳與保持獲利全關係到股東權益,進而使得ESG受到全球關注。」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可見:資料參考 / 翻譯:樹冠生活

透過全球將近三十年的呼籲,讓看似不可翻轉的主流資本主意運行邏輯產生動搖,也影響了企業經營價值的定義。不再只是看財報獲利數字,而必須綜合考量對環境面、社會面、治理面的影響。這其實就是影響力投資關注的層面,透過理解企業行動對多元利害關係人的影響,重視財務之外的無形價值與社會影響力。或許從「主流」職場到「非主流」影響力投資,正是楊家彥看見不應忽視多方價值觀照的ESG價值。

【文/樹冠生活提供—原文看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