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上周六的九合一選舉中獲得大勝,民進黨的期中考則慘被死當,連丟重要城池。就算綠營的某些重要城市終究守住了,但也都只是小勝、慘勝,贏的並不光彩漂亮,就連長期挺綠的大本營屏東縣,還因兩黨候選人得票率過近,產生了開票爭議與隨後的法律訴訟。
但若國民黨真的以為這是大勝,是因為選民轉向愛上了國民黨,那可就又走回犯傻的老路了。
這次藍營勝選的真正原因,是討厭民進黨的大氛圍成形。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民會改投國民黨,並非從此一路盲挺,若國民黨市長們上任後做不好,下次選舉依樣把你換下來。
民進黨變得油腦肥腸 國民黨卻變聰明了
明明有著中央執政優勢的民進黨,為何會在這次選舉中慘敗? 因為這次選舉,以前其笨無比的國民黨,這次真的變聰明了。
前國民黨立委蔡正元,在臉書上稱讚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這次的選舉操盤十分高明 :
第一、桃園市乾綱獨斷提名張善政,是非常正確的決定,人選對了才有勝選的希望,朱立倫擋住黨內外莫名的罵聲,勇氣可嘉。
第二、苗栗縣順著形勢玩空城計,小局面會贏的人 ( 按 : 指的應是鍾東錦 ) 卻可能干擾大局面 ( 按 : 指的應是涉黑,觀感不佳 ),表面上提名,實際上玩空城計,擋住民進黨和蔡英文的攻勢。
第三、新竹市後期乾脆愚公移山,順應下架民進黨的風潮,放任國民黨支持者板塊移動扶高虹安上位,先擊潰民進黨的主力部隊,藍、白的囉唆事以後再說。
此外,綠營側翼粉專「無良公關公司」用假資料批數位國民黨候選人搞偷拍,被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踢爆,更進一步指證「無良公關公司」與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競辦的關係密切,在網路戰中完全壓制這些 1450。
有一位民進黨小編跟我說,他們覺得國民黨這次選舉變聰明了,跟以往一直挨打不同,很擅長主打議題戰,讓民進黨難以招架。
我倒以為,其實不是國民黨變聰明了,而是民進黨執政太爛了,處處令人失望,搞得滿地掉槍,國民黨隨便撿撿都是武器,輕鬆打得民進黨千瘡百孔。
權力的傲慢 在不知不覺中腐敗 背棄了民心
民進黨的慘敗,跟這6大主因脫不了干係 :
一、太過迷信「抗中保台」而被迫延長兵役。延長兵役讓青年男性充滿疑慮,也讓原本是民進黨基本盤的青年票源流失。此外,一人當兵,全家憂心,這還沒算上役男的女朋友那邊。
二、太多黑箱作業、特權橫行,還涉嫌炒作特定股票發橫財。疫苗政策的不當引發對民進黨的仇恨值,陳時中在台北市遊街被人到處比倒讚就是最佳的證明。再加上遮醜式的「封存30年」作法,只會讓人覺得弊端重重、欲蓋彌彰。
三、沾邊黑道,黑影幢幢,卻總是講不清。民進黨有多黑? 警政高官去黑道經營的 88 會所,還可以賴著不辭職;前國策顧問黃承國也涉黑;選完之後,綠營立委何志偉跳出來說陳時中競總有黑道;館長選後指責有民進黨立委就是黑道;這兩天最新的,民進黨籍的退輔會主委李文忠也跳出來直指,民進黨中常委中就有人是黑道。
四、論文抄襲事件,挺自己人挺到基本是非價值不分,死不認錯,還自大到企圖挾「817」威勢槓上台大,否定學術倫理與自由。
五、網軍側翼的嘴臉難看,激起全民反感,這些不受控制的自走砲不僅沒讓民進黨加分,還專出餿主意,讓陳時中從正規的候選人變成廁所偷窺丑角。此外,綠營企圖封殺言論自由的「數位中介法」,更是讓年輕選民憤怒。
六、民進黨自斷黨內民主初選機制,只提名小英要的人,更是造成黨內分裂的致命傷。
民進黨真正的失敗,在於獲得權力的傲慢,背棄了民心;在於享受權力的腐敗、肥到流油,忘了苦民所苦;在於排除異己與不同的意見,開民主的倒車;在於權力的高度集中,大家逢迎媚上,讓小英穿上了「國王的新衣」,在選前還忘情地高喊「辣台派」,沉溺在自己編造的謊言中。
國民黨想奪2024總統大位 拿出說服人民的道理先
民進黨所高喊的「抗中保台」雖對地方選舉作用不大,但對全國性的總統大選仍有很大的戰力。這也是國民黨最弱的部分。
「親中」緊連著「賣台」,國民黨在小英執政這 6 年多來被這個標籤壓得喘不過氣來。但時至今日,國民黨仍然拿不出像樣的兩岸主張來。
在地方選舉,國民黨可以推說兩岸政策是國家主張,執政黨該負責說清楚,但在 2024 你想搶總統大位,總該拿出說服選民的道理,讓大家票投的下去吧!
徒有小聰明不足以治國,拿出完整的戰略主張,提出整個國家該往何處去,才是正辦。
2022 國民黨變聰明了,但 2024 會不會又犯傻,仍未可知。其實不只國民黨開竅了,連對岸中共也都突然高情商了,縣市長選前解放軍明顯減少軍機擾台,避免傷害到國民黨的選情,此是其一、就連對台灣大選的預測,中國的智庫海峽研究院也只猜錯了金門縣,甚是令人訝異。
不過,爭大位最終要看天命,2018 時民進黨也是大敗,小英眼看在黨內初選要被賴清德打敗,無法競選連任了,卻發生了香港「反送中」,扭轉了一切。
再想想,如果烏魯木齊奪命大火事件早兩天發生,全中國如星火燎原的「白紙革命」早兩天發酵,台灣的選舉結果又將如何呢?
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黨主席蔡英文「沒收初選」被視為其中原因之一。 圖:張良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