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在上周四理監事會後宣布升息半碼與提高存款準備率一碼,相較於美國聯準會因應8月份消費者物價年增率8.3%以及核心物價指數達6.3%的年增率,而繼續維持三碼的升息幅度,美國今年第五度升息且連續三次升三碼,台灣連續兩次升半碼的結果已讓台美利差持續擴大。根據金管會在27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8月底壽險業海外投資金額達新台幣20兆6,640億元,占壽險資金69.11%,無論金額及占比都是創歷史新高,今年前8月總共新增7,877億元。由此顯見,央行認為資金匯出台灣與台美利差擴大沒有關係的說法與壽險業者的行為完全背離。
台美利差擴大加速台幣貶值
儘管央行為何僅升息半碼的說法違反經濟學理,但是,台美利差擴大導致台幣相對美元急速貶值以及加速資金的外移都是不爭的事實。當台幣貶值幅度持續擴大時,台灣廠商的進口成本將會進一步增加且會部份轉嫁由消費者負擔。換句話說,在央行未介入台幣匯率的情況下,央行連續兩次升息半碼導致台美利差持續擴大的結果,將會更加確立台幣相對美元的貶值趨勢,使得台灣的進口成本大幅提高,這對資源相對稀少的台灣而言,進口成本的增加將會加劇台灣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增加廠商進口購料的成本與人民的生活負擔。
升息有害經濟成長率與加重房貸?
對於央行僅升息半碼的原因多認為升息有害經濟成長或加重民眾房貸的負擔,就經濟成長率而言,台灣去年(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為6.57%,主計總處對於今年經濟成長率的最新預估值為3.76%,在台灣經濟成長表現強勁的情況下,央行忽視物價上漲對民間消費的影響可能造成台灣經濟的衰退,再者,僅升半碼而誘發輸入性通膨的結果將進一步傷害民間的消費與投資。
民眾房貸負擔大的主因來自於高房價而非低利率
就加重民眾房貸負擔而言,影響房貸的支出包含房價與貸款利率,在台灣貸款利率絕對水準普遍不高的情況下,真正加重民眾房貸負擔的元兇應是房價而非利率,換言之,如果中央銀行過去不要一直將穩定房價的工具推給租稅政策,而早點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就可儘早穩定房地產價格與降低消費者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央行若升息一碼,利率僅提高0.25%,相較於台灣今年1月至8月物價指數平均年增率3.10%與8月食物類物價指數年增率4.86%而言,升息幅度對消費者房貸的負擔遠小於物價上漲對所有消費者產生的負向影響,更何況餐飲服務業漲價10%已是常見現象,因此,上述有關升息的擔憂都是似是而非或以偏概全的說法。
面對台灣與中國經濟兩極化表現 央行首應降人民幣曝險而非對台灣採外匯管制
最後,各國中央銀行一直有銀行的銀行之稱,如果央行總裁面對立法院質詢時可以輕易說出採取「外匯管制」手段來因應大量資金外移,顯示其對台灣經濟的基本面與未來的展望完全沒有信心,我們尚未聽過自彭總裁開放持有人民幣以來,面對中國經濟持續下行與人民幣貶值,台灣央行的人民幣部位是否已有顯著降低,反而先聽到楊總裁可能對經濟成長表現良好的台灣採取外匯管制,如此不了解台灣經濟的中央銀行,以違背學理的說詞來合理化其利率決策,似乎離銀行的銀行愈來愈遠。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本文獲央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