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抗俄戰爭到昨天(11日)已經進入第200個日子,入侵的俄軍在赫爾松潰逃。這場戰爭什麼時候會結束?會在什麼條件下結束?《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egmeiner)稍早取得牛津大學3位學者的調查顯示,將近8成的烏克蘭人民不會接受俄羅斯的衝突解決方案,無論將為此付出什麼犧牲。

牛津大學政治學學者迪爾(Janina Dill)、米勒–克雷本(Carl Müller-Crepon)今年7月透過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在沒有被俄軍佔領的烏克蘭各地,面對面訪談1,160位烏克蘭人,提出未來戰局8種不同可能發展,以及各自將帶來的不同政治結果,風險和犧牲。兩位學者與郝雷特(Marnie Howlett)日前初步完成1份分析報告,但尚未正式發表 。

牛津學者的研究假設是,對俄羅斯的更大讓步.意味著烏克蘭士兵和平民的傷亡更少,也比較不會面臨俄國採取核武攻擊的風險。他們故意沒有提及,讓步可能導致民眾遭受更大痛苦。

牛津學者假設這些烏克蘭受訪者會設身處地為政府做決定,並會從成本效益的角度思考這些問題。

結果卻發現,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認為,政治自治和領土完整是最基本的價值觀,以至於對他們來說,戰鬥證明了所有犧牲都是正當的。

這些價值觀的權重僅存在差異:79% 的人斷然反對在主權問題上做出讓步。

另一方面,如果2014年被俄羅斯破壞的領土完整得以恢復,21%的人願意做出政治讓步。

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對受訪者的態度沒有影響。

真正會影響到受訪者態度的是,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講俄語的烏克蘭人無條件保衛烏克蘭的意願稍弱,但也有75%支持不惜一切代價與侵略者作戰。

3位牛津學者指出,西方知識界有一種想法,認為烏克蘭應該停止與侵略者戰鬥,以避免民眾進一步遭受苦難。這種訴求背後的邏輯是,如果需要不成比例的犧牲,即使是正義的防禦性戰爭也可能變得不公正。

然而實地與不得不面對戰火的烏克蘭人所進行的訪談結果,卻不是這樣。設計問卷的牛津學者迪爾說,「從遠處(沒有承受戰火的西方國家)進行這樣的成本收益計算,才是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這在政治上是不明智的,因為戰略的可行性還取決於它是否得到民眾的支持。」

澤連斯基之所以聲明主權問題寸步不讓,不僅是因為背後有烏克蘭各股政治勢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烏克蘭人民也這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