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本月初訪問台灣,以展現對台灣民主的支持。這趟行程激怒中共當局,此後中國對台灣加強軍事威嚇、威脅區域安全,在台灣周邊實施連串軍演,還對台演練一場海上封鎖,部分人士稱為第4次台海危機;而美方又即將審議支持台灣的「台灣政策法」。美國「華盛頓郵報」表示,為免激起衝突,美國須取得艱難平衡。

華盛頓郵報編輯委員會撰文指出,中國與鄰近民主國家間的緊張顯然正在升溫,不只和台灣,與日本和韓國也是;而美國的一中政策同樣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崛起等新現實,加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公然採取戰狼姿態,有必要調整做法來因應。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近來3度表明美國會以軍事保衛台灣,但白宮澄清這並不代表任何新政策。正由於美國對台灣有必要採取如拜登言論的更多「戰略清晰」,而更少像一個中國政策這樣的「戰略模糊」,因此美國參議員梅南德茲(Bob Menendez)與葛蘭姆(Lindsey Graham)提出「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參院預計9月14日進行討論。

華盛頓郵報續指,這是1979年美國制定「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以來最重要的相關立法行動。實質而言,法案的關鍵條文是提供台灣45億美元(約新台幣1350億元)軍事援助,以及有別於台灣關係法較為模糊的措辭,允許將美國政府預算用於「有益於威懾人民解放軍攻擊行動的武器」。

而在象徵意義部分,台灣政策法開拓更多新疆域,包括正式賦予台灣「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以外重要盟邦」的地位,以及將位於華府的實質台灣駐美國大使館「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北京較反感的「台灣代表處」。儘管這份法案能否完整通過仍充滿變數;但最不具爭議性且實質上最有用的增加軍援部分,仍可能最後併入一份國防政策法案。

同樣具有價值的變化是拜登政府另一項新行動,也就是深化與台灣的貿易關係。這也在裴洛西訪台後再度得到確認。儘管如此,台灣政策法的辯論過程,也會引出一些美方遲早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此時象徵意義便具有實質性,尤其對中國而言。因為一直以來的問題都是,如何將保護台灣的威懾力最大化,同時把對中國不必要的挑釁最小化。

華盛頓郵報強調,台灣政策法提案人的看法是對的,因為近代歷史顯示姑息主義無效,就像俄羅斯侵犯烏克蘭,攻擊者無論如何都會用「遭到挑釁」作為侵略藉口。然而若亞洲爆發一場本可避免的戰爭,比這更糟糕的是美國政策被認為要為爆發這樣的戰爭負一部分責任。美國立法和行政機關務必就相關議題努力達成平衡;而上述種種考量,將決定那會是怎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