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權鬥「習李關係」真的定局了嗎?外界議論紛紛,無論是「李上」或是「習上」,甚至是「習不下」,要定調中國當前的政治局勢,都是指向中共黨內鬥爭激烈的氛圍;不過,依照中共統治的慣性,恐怕「李上」的評判基準仍有待商榷,尤其是李克強的總理一職屆滿,再加上早在這幾年,中共權力結構已確立習近平為核心的論述,倘若過度凸顯習李兩人的權力關係,恐怕是誇大了政治鬥爭的現實。

習、李互別苗頭 黨內鬥爭延長加賽

當然,北戴河會議之後,外界對於中共政治情勢有不同的解讀,有論者認為李克強南下強調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的重要性,是要「撥亂反正」,而習近平北上意圖「以史為鑑」來高舉毛澤東思想,以意識形態來掌握權力佈局,兩人在北戴河會議結束後,有各走各的路、互別苗頭的意味。當然也有觀察指出,李克強的動作只是為了總理榮退後,以鄧小平高度自居,在退休後能有華麗轉身的機會。

不過,更激進一點的觀點認為,為期十多天的北戴河會議,跟過去相比,會議時程所花費的天數不算短,這意味著中共黨內權力分配陷入膠著,尤其是關係到習近平續任總書記的權力佈局,黨內各勢力對他想要權力一把抓十分有意見,二十大的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及政治局常務委員的人事安排,恐怕還沒有定調,所以習李兩人繼續各自為政,黨內權力鬥爭進入到延長加賽的階段。

因此,李克強雖然總理職位將屆期退下,之前的評論中也提及,胡春華接任的機會相當濃厚,但如何把李克強放在合適的位子,讓習近平相當苦惱;當然,從中共過往的統治歷程來看,總理下台後轉往其他待退之位,也是有前例可循,例如前國務院總理李鵬和副總理萬里,都曾在卸下原本職位後接任人大委員長,李克強轉職到「象徵意義高」的位子,也不是不可能,這牽動著整體權力分配的進行。

「李上」仍有待觀察 習挑戰愈來愈大

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李克強如果要進入黨務核心,接替總書記一職,這恐怕代表著習近平在權力競逐中落敗,縱然習近平可能還保有國家主席的身分,甚至如江澤民當年一樣仍掌握軍權,表面上是「李上習不下」,但這也意味著習近平提前跛腳,問題是,真的會如此嗎?恐怕這是過度揣測,主要原因在於,中共統治邏輯是「以黨領政」,就算習仿效毛或鄧退居二線,但並不等於歷史會重演,這加劇了他對於權力的不安全感,政局將可能會更為不穩。

不可排除的狀況是,李克強擁抱「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經濟路線,和習近平緊握意識形態的政治思考,兩者間的衝撞愈來愈白熱化,換言之,中共意識形態的形塑,正進入到「左與右」的擺盪階段,這無法改變習近平邁向延任的必然,也無涉李克強更上一層樓的想像,關鍵在於,中國面臨國內外嚴峻挑戰的情勢,整體國家發展是要續走「市場開放」的國際線,還是「閉門造車」的自力更生,這都可能會涉及政治改革的發展。

習李體制終究在十九大結束後退朝,無論是就「黨政分工」的現實角度,或是「權力更替」的接班考量,還沒有第六代領導人產生的狀況下,並不意味著二十大還是依循習李兩人的權力分配;可以想像的是,進入二十大之後,中共內部將呈現「習派」與「改革派」的分野,習近平的挑戰不是壯大自己的之江新軍,而是如何在「保守」與「進步」的拉扯之中,拉高自己格局來維穩權力的平衡,在這樣的挑戰,習近平恐怕難以超越毛澤東的歷史地位。

現實上,還沒到二十大正式開局之前,什麼事都可能會發生,政治也從來不只是一套劇本演到底,權力競逐詭譎多變的情勢更是如此,這時候要定論誰上誰下,恐怕除非有具體的事證,或是有可對比的歷史經驗,否則都只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危言聳聽罷了。中共政治形勢發展,有一定參考的路徑依賴,「政權穩定」依舊是不變的法則,無論是習近平有千秋萬世的政治野心,或是有人爭相挑戰要謀取權位,任誰都不會想要落入玉石俱焚的狀況,畢竟中共二十大不是一場零和遊戲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