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香港《亞洲週刊》的母公司明報集團,與馬來西亞星洲集團、南洋商報集團簽署合併協定,最新且更大的「明報集團」,對祖國宣誓效忠的首要行動,就是勸降「香港四大才子」裡,唯一還堅持不願「返鄉」的倪匡,能在「離開內地50周年」,為他策劃一趟「回鄉之行」。

表面上看來這任務不難,別說「香港四大才子」裡的其他三個,早就得過軟骨症很多年了。就連台灣這邊堅持不坐飛機的李敖、統籌監控國軍思想考核的政戰頭子許歷農、海外監控留學生的反共愛國聯盟頭子郁慕明……當年所有高喊著要「反共」的黨國特務,中國都有法子邀請他們「返鄉」。

1950年代倪匡不滿中共專制,決心成為「逃港者」,輾轉顛沛地終於偷渡成功。「97大限」前5年,他匆匆移居美國三藩市,發誓不再回香港。2007年妻子無法適應美國的孤寂生活,倪匡說他因此「晚節不保」,又回到了「重歸祖國懷抱」的香港。

倪匡把自己食言的由美返港,用上海話形容成「回湯豆腐乾」。照理說倪匡既然能帶著老婆重回香港,那麼下一步說服倪匡本人也「重歸祖國懷抱」,應該很簡單吧?但是《亞洲週刊》為倪匡策畫「回鄉之行」,卻被他給拒絕了。他說:「共產黨不死光,我不會回來的。」

很多有錢的朋友都勸他老人家,應該去大陸走走,還說現在的共產黨跟以前不一樣了。怎麼樣?台灣人聽到這句話也很熟悉吧?黨國菁英與統媒名嘴不也最愛說「現在的中國不一樣了」?但左膠看來「政治不正確」的倪匡,面對中國的勸降,依然不屑地回應:

「共產黨和以往不一樣的地方,就和非洲的食人族一樣,派很多子弟去英美留學,然後再回到非洲。現在的共產黨改穿西裝,用刀叉吃起人肉了。」

倪匡為何這麼愛錢?

在倪匡去世後,有些海外的媒體,都邀本魯能在第一時間,以台灣讀者的立場,寫點當年倪匡作品對台灣人的影響。但這些邀約本魯都婉拒,只推薦他們去找那幾位專精於科幻的「倪匡迷」。

因為金庸或張愛玲的作品,本魯年輕時每本都仔細讀過。要談這樣的海外中文作家,本魯的底氣十足。但倪匡就不一樣了,他的作品實在太多,偏偏本魯讀得又太少。要閱讀量不夠的本魯代表台灣讀者,這樣會讓台灣人蒙羞,萬萬不可。

當然,另一方面也因為本魯年幼時是檢字工,長大後是小編,對倪匡或古龍這類左手寫小說,右手寫劇本,總是一心數用的「多產作家」,作品裡永遠是「開頭吸引人,中間呼攏人,結尾外星人」的套路,始終也不以為然。

倪匡創作力驚人,他一天寫2萬字,三天可以交一套劇本,同時還可以寫七八篇不同的連載小說,他為12家報紙提供稿件,還為古龍做過槍手,並在金庸離港期間代寫《天龍八部》連載,因為他不喜歡故事中的阿紫,就故意把她弄瞎了,害得金庸費了好大功夫,才讓阿紫的雙眼復明。

倪匡作品的浮濫,其實遠比古龍更誇張。因為古龍通常只寫小說,電影劇本僅是偶爾為之。倪匡卻連電影劇本,也是有人出錢他就寫。

1960年代後期,香港興起武俠片熱潮,倪匡光是替「邵氏」一家公司撰寫的武俠劇本數量,就高達261個。若再加上嘉禾以及其他大一點的電影公司,數量絕對超過400本以上。

關於倪匡電影劇本的浮濫,一方面反應了他對作品的未來毫無責任感,就像渣男的「射後不理」。但另一方面也見證了港英時期,香港擁有亞洲鄰國都缺乏的言論自由,因此造成電影業的興旺,現在的人們已經難以想像。

倪匡受訪時曾提到,他寫一個電影劇本,酬勞大約就可換到一間公寓房。香港金像獎要頒「終身成就奬」給他,他卻感到好笑,因為他向來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貨既出門,絕對不改,導演想改就請他自己隨便改,只要稿費先付清,改成鬼五馬六,他都不管。

倪匡說他這麼做了很多年,現在卻後悔了。但他後悔的不是作品太爛,還是被導演改得太爛,而是他當初拿錢後,一個劇本也沒留下來。近年來他才發現,原來電影劇本也可已出版,害他少賺了很多錢。

倪匡為何不愛「這種錢」?

然而這麼愛錢的倪匡,卻也有堅持不收的錢。中國改革開放後,有人專程來港邀請倪匡「北上」,願意付的版稅相當驚人。

但倪匡卻拒絕了,他說香港作家是有團體的,除非是以團體得名義「北上」,對方說團體就團體,我們都歡迎。

倪匡卻說:「我們作家很多都是反共的,那就以『反共作家回國考察團』名義回去吧!」這條件一說完,從此中國再也沒有人來邀請倪匡了,但盜版更加猖狂。

倪匡的小說並沒有太多直接的政治禁忌,因此在中國的黑心盜版者可賺飽荷包。倪匡什麼錢都要賺,作品被自己搞到品質掃地也在所不惜,卻始終拒絕中國招安,「北上」輸誠並撈金。

在倪匡1983年的小說《追龍》裡提到過,東方將有一個大城市要毀滅,而毀滅一個大城市:

「不必摧毀大城市的建築物,不必殺害大城市的任何一個居民,甚至在表面上看來,這個大城市和以前一樣,但只要令城市原來的優點消失,就可以令它毀滅死亡」。

1997大限之後,沒了言論自由的香港,不就是倪匡1983年在小說《追龍》裡這樣的預言嗎?倪匡生前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承認《追龍》裡說的「大城市」就是香港,而消失的優點就是「自由」。

倪匡形容言論自由是「一切自由之母」,又說自己逃到香港後自由自在,有這幾年的自由生活已經滿足,那是「撿回來的幸運」。

倪匡的書桌為何有8個抽屜?

倪匡在評論香港作家鍾祖康的《來生不做中國人》時,認為這本書的內容不錯,但書名卻不夠好,應該改為「今生不做中國人」。

倪匡曾多次公開評論香港時政,說他不相信「一國兩制」,形容這個制度只是共產黨說了算而已,甚至主張「愛國必須反共,反共才是愛國」。

「香港四大才子」裡,為何只有倪匡一個堅持反共?因為鄉民們看這4人的學歷就知道,金庸讀的是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英國劍橋史學研究所,黃霑讀的是香港大學中文系,蔡瀾讀的是日本大學藝術學部電影科編導系。

那麼倪匡讀的大學是什麼?1951年才16歲的倪匡輟學,報考「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僅受訓三個月就成為「公安幹警」。接下來就去蘇南「土改」鬥地主,抓「反革命」。倪匡在香港發表的第一篇小說《活埋》,就是描述土改時一個地主婆抱著自己孫子被活埋的故事。

後來倪匡被調往內蒙呼倫貝爾盟扎賚特旗綽爾河畔,開闢勞改農場,負責管理保安沼勞改農場的犯人。《鐵齒銅牙紀曉嵐》編劇陳文貴曾說:

「當年我進邵氏當編劇,有職員告訴我,倪匡每天上班,打開抽屜甲寫甲劇本,一小時後打開抽屜乙寫乙劇本,據說那桌子有八個抽屜。」

倪匡為何可以從8個抽屜裡,拿出8個不同作品來寫?因為在內蒙勞改農場,初中畢業讀了3個月的「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就是高級知識分子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檢討、交心、鬥爭會裡,那個負責聽故事,再記錄整理成死刑罪狀的年輕人,被訓練得能從8個不同的抽屜裡,拿出不同的故事接著寫下去。但是他也知道,若不趕快逃離中國,總有一天,自己也將成為某個抽屜裡的故事。

台灣很多黨國體制下的作家,作品的品質是高過倪匡。但卻為了在中國多賺一點版稅,叫舔就舔,說跪就跪。雖然他們的作品裡依然堅持「文以載道」,但嘴裡卻什麼無恥的賣台言論都敢講。

然而本魯也深信,總有一天,這些投共的國民黨政客、特務、作家、名嘴、藝人、富商……被榨乾了利用價值後,就將回到內蒙勞改場的某個書桌抽屜裡,成為被槍決後留存內參的材料吧?難怪領教過厲害的倪匡,會如此堅持「今生不做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