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約6個月大的嬰兒就逐漸會開始展現害怕、開心、生氣以及難過等原始情緒,1歲的孩子會透過晃動身子、咬東西或轉身不看等方式調節情緒,並會隨著年齡成長,發展出更細緻化的情緒調節技巧。對於嬰幼兒來說,主要照顧者是他們早期學習情緒的對象,孩子會透過觀察、模仿的方式,從主要照顧者身上學習調整情緒的方法。
情緒可再細分為情緒狀態、心情,以及情緒特質。情緒狀態指的是當下的情緒感受,通常稍縱即逝;心情則是指同一個情緒經驗持續數小時,甚至好幾天;情緒特質則是指一種人格特徵或氣質,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感受,也會增加我們經驗到某種情緒狀態的可能。
當孩子呈現某種氣質特徵,可能會使他的情緒較不穩定,而若是在情緒爆發時無法由主要照顧者身上學習適當的調節策略,則會延續孩子不好的情緒狀態或心情,並再逐漸形成負向的情緒特質,使孩子變得更加容易經驗到負向的情緒狀態。不過,這種循環是可以透過學習新的經驗而改善的。
因此我們可以:
1.了解孩子的氣質特徵,並依照其特徵調整照顧行為。詳細資訊可進一步參考〈用愛教出快樂的孩子-0-6歲正向教養手冊〉(衛福部,2017)。
2.對孩子保持敏感,並在情緒爆發初期盡早介入。對孩子敏感的家長,可以很容易的從孩子的眼神、表情、聲音或是動作判斷孩子的狀態,以筆者的經驗來說,若無法在初期介入的話,中後期會需要花更多時間穩定孩子情緒。
3.維持溫和堅定的態度,供孩子模仿學習。在面對孩子爆炸的情緒時,家長宜先穩定自身情緒,放慢動作並降低音量,若孩子不排斥的話可給予擁抱或輕撫;並可反映孩子的情緒給他聽,讓孩子知道你懂他,且需要在孩子身邊陪伴,盡量避免留孩子一個人在原地生氣。
4.如同前面所說,具有某種情緒特質會增加孩子經驗到該情緒的機會。因此在日常活動中,應盡量增加孩子的正向情緒經驗,並最小化負向情緒經驗。家長可透過「特別時間」或親子共讀,增加親子親密感;並如上述提到的,在孩子負向情緒出現時盡早介入。
嬰幼兒與家長的早期互動經驗,會影響後續情緒發展,若家長在互動之下越能安定自身情緒,那孩子的情緒也會越來越穩定。
作者:黃崑霖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