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11日)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 47 屆世界遺產大會並通過決議,將位於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今年恰逢中國加入《世界遺産公約》 40 周年,西夏陵的列入也讓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 60 項。

據《人民日報》報導,中國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蹟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司長鄧超表示,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直接為中國歷史上延續近 200 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見證作用,實證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西夏陵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重要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持續更新:吳志中出席法國慶酒會:感謝法國對台灣的支持

鄧超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西夏陵的完整性與真實性,認為西夏陵作為多元文化交融影響的見證,其空間布局、設計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襲了唐宋陵寢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與黨項習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與喪葬傳統,並見證西夏王朝在公元 11 至 13 世紀絲綢之路文化與商業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據《新華報業網》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史金波說,從西夏史研究來看,西夏既有自己的特點,又能充分顯示中華文明多樣性、包容性。考古發現的西夏、漢兩種文字碑刻,體現民族的深度融合。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同濱說,「通過西夏陵的發掘和現存建築可以看出,西夏對中原文化不是簡單學習模仿,而是學習並創造性轉化。不同文化之間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