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近期看見許多長照悲歌的新聞,屏東一位54歲的孝順男子竭盡自己30多年的黃金歲月時光照顧癱瘓的母親,在確診後感到孤立無援下選擇結束自己及母親的生命,這樣類似的新聞你看見多少?然而,站在第三者角度的我們總會想:「明明有長照資源阿!為什麼他們不用?」,其實這背後的原因源自於我們常見的道德綁架。
照顧者序位:當家中長者癱瘓需要被照顧時,子女便會開始討論到底要由誰照顧?通常不意外的都會選擇那些原本就弱勢的族群,像是:低經濟收入的子女,其他有經濟能力的子女表示我們會出錢給他,這樣多公平?而這些低經濟收入的子女礙於低自尊的情況下就把照護的工作接了下來。另一個常見的對象,則是失婚或單身的女性,通常會被認為無養家的壓力則會被賦予要照顧父母的責任。其實無論何種狀態的子女,都有各自的生活壓力,討論照顧責任時,不要再以自己想像的認為去評估對方應該可以承接此重任。
交給外人照顧就是不孝:在照顧者論壇、生活上聽見許多聲音,好像只要提出「我想要送父母到安養中心是否有推薦?」、「我想請外勞,如何申請?」這種問題時,你不難發現自己像是十惡不赦的罪人被回應:「再忍忍吧!用日照阿!讓老人家在家吧!」、「唉呦夭壽喔!你捨得把父母送去安養中心喔?不孝喔!」、「安養院會殺人喔!你敢送去?」,其實身為照顧者沒有人願意把自己親人交給外人照顧,通常都是撐到無法再撐了才會思考到這步。因此當如果你們再遇到這樣的詢問時,請溫暖的支持他們的決定,所有的抉擇只要仔細注意挑選,就會是個好選擇,我們要先破除自身迷思,才能勇敢做出對自己及家庭有利的選擇,
務必記得了解家庭整體狀況的人只有照顧者,請務必相信自己。
文/蒙宛筠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文山職能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