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嚴厲疫情封控,對經濟造成的打擊正在浮現,不但瑞士銀行已經把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下調到 3 %,就連中國總理李克強 25 日也特別召開估計有 10 萬人參加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這次會議出現一個疑似呼應了近期李克強權勢上漲的指標是:「克強指數」回來了。但有觀察家認為李克強重執經濟權的背後另有內情。

李克強在一個月內已經三度喊話「穩定經濟大盤」,在 4 月 25 日的國務院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李克強聲稱要穩住經濟基本盤。李克強 23 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部署「穩經濟」六方面共 33 項措施, 25 日則直接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根據中媒《財新網》報導,參會者涉及全中國 2,844 個區縣,有超過 10 萬人參加。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 26 日表示,李克強要借這個 10 萬人大會向全國表示,中國經濟嚴重的問題,「他現在是把問題攤開,不再遮掩。讓全國上下兩千多個縣了解經濟出現重大困難。因為被習近平這個黨中央大權一把抓,他當小媳婦當久了,現在想要吐一口氣。」

李克強主持的這次會議的文字稿在微信上流傳。李克強提到,自本月初至 20 日,「發電量運輸量和新增貸款量都是負的」,《新華社》通稿大致報導了李克強重提的這個指數:「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

《大紀元時報》今 ( 27 ) 日指出,中國當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通常令人懷疑,而李克強在遼寧任職時曾經試圖用幾個相對較少受到政治因素干擾的經濟指標,即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數量,來判斷遼寧經濟的真實走勢。當時這幾個指標被媒體稱為「克強指數」,「克強指數」曾一度走紅,但李克強進中南海後,「克強指數」就消失了。

吳嘉隆指出,「克強指數」是李克強當時根據遼寧這個重工業省份的判斷。但是中國經濟現在製造業已經降到百分之三十以下,服務業占百分之六十以上,不是像遼寧那樣的工業結構,所以李克強指數沒有參考性。「但是李克強指數的精神可以延續,就是說經濟數據有很大的水分,必須從其它指標來交叉比對,才能夠知道一點真實情況。」

就「克強指數」再現,雪梨科技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馮崇義 26 日表示,李克強在今年兩會已明確宣布他明年到站下車,但是他又心有不甘,他提這東西就表示想做個交代,說他的政策和想法並沒有錯,只是權被拿走了,沒辦法落實。「其實李克強很多場合都這樣做,包括他以前講還有六億人收入不過一千塊。他是想展現他務實的那一面。」

根據官媒的會議報導通報坦承,「3 月份尤其是 4 月 份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 2020 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

李克強在會上要求努力實現「第二季經濟正增長」及「失業率儘快下降」兩大目標,否則「經濟有滑出合理區間的危險」,情況「刻不容緩」。

李克強還警告,中國經濟一旦滑出合理運行區間,再想拉回來會很難,而隨著二十大臨近,穩經濟已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重大政治問題。

與李克強對經濟很憂心不同,習近平公開講話不提這些。習近平在 18 日的視頻講話中談到了全球因新冠疫情而遇到的經濟挑戰,但基本未提及中國自身的經濟下滑。

 中國官媒《新華社》 24 日在一篇吹捧習近平「引領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述評長文中寫道,「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 4.8 %,平穩開局殊為不易。儘管增速放緩,前 4 個月累計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增長,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中共黨刊《求是》16 日曾發表題為「這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怎麼看、怎麼辦的科學指引」的文章,拋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等數據,稱「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於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指引」。但文章沒有提到封控政策下 4 月份多項經濟指標陷入負增長的慘況。

根據官媒報導,作為中國衛健系統最高級官員的馬曉偉,過去一個月內已兩度有黨媒發文強調堅持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並稱習近平在疫情防控上是「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而習近平在 5 日 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強調要與一切否定該防疫政策的言行作鬥爭。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左)最近出席公開場合,都故意不戴口罩,也要求身邊的人不准戴,明顯違背習近平的命令。 圖 : 翻攝自微博

但在疫情持續的北京,李克強在 25 日的大會上帶頭摘下了口罩。從講話稿內容看,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會議期間,李克強一次也沒有提到習近平的動態清零政策。儘管李克強沒有在講話中明確針對「清零」政策,但似乎已在暗示,「清零」和「保經濟」不可兼得。

根據李克強的講稿 :「經濟運行是一個循環的行為,我們是經濟市場不流動,沒有經濟了,穩經濟無從談起,大動脈微循環不能暢通,在經濟也就動不起來。」、「我們曾經在 2020 年的時候遇到過,有的地方阻斷高速公路,當時就下了通知,堅決不允許。」他又提到今年居然還有發生,「像基本的民生的動議,快遞不能直接到工廠到社區,人民生活有困難,產業也很難恢復。」、「所以一定要把供應鏈產業打通。」

吳嘉隆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緊急狀態,要急診,那些措施不行。真正的問題是這個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短缺。另一個是信心危機,只要把上海解封,極端清零政策拿掉,經濟馬上就反彈了。」

吳嘉隆表示,李克強現在的確有更大的經濟發言權,但是工作難度非常高,他推出來的那些所謂的刺激經濟措施難以產生預期的效果。

吳嘉隆舉例,第一個比如財政政策的減稅,經濟不好的情況下,減稅是把更多的購買力放在消費者的口袋裡,人們不敢花錢;第二個是貨幣放水,貨幣放水可以解決流動性風險,但是解決不了信用風險,「就是我資不抵債,把資產賣了還是還不起我的債務。貨幣放水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會讓很多的殭屍企業苟延殘喘。」

他提到中國不去重視民間投資,讓民間企業去推動創新、承擔風險,而是一直把資金挪到國營企業,再由國營企業去轉貸給民營企業去賺利差,這是不對的。

李克強談話中提到「努力穩住外貿」。而自今年疫情在上海、北京等多地爆發以來,中國經濟急劇放緩,外國投資撤離潮引人關注。中國歐盟商會 5 月初發布調查顯示,多達 23% 的歐洲企業正在考慮將業務遷出中國,這是十年來的最高比例。中國美國商會本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受最近的疫情反覆封控影響,超過 50% 的美國企業已經推遲或減少了在華投資。

吳嘉隆說道,在信心危機的情況下,大家都要保命,能走就走,外資在撤離,失業在增加,通貨膨脹還在走高,消費在收縮、投資在收縮、出口在收縮,房地產也有危機,好幾個毛病同時爆發,疊加在疫情和俄烏戰爭上面。

至於李克強會重新得勢還是背鍋?李克強在今年 3 月 的兩會上已確認明年會卸任總理,但習近平不然,他最近加強了對過去 10 年政績的宣傳,被認為是造勢連任的一部分。

在最近的外界報導中,一些分析家認為,李克強長期以來被邊緣化,但如今在總理任期臨近結束時,他的政治影響力卻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回升。

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統計,今年 4 月中國汽車生產年減超過 4 成、銷量年減超過 3 成。圖為上海的汽車工廠。 圖 : 翻攝自中新網

 14 日關於李克強在 4 月 25 日開的國務院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全文,占滿《人民日報》當日第二版。胡錫進也在微博中似乎大膽暗示李克強走強,甚至有關習近平已經交權的說法在網絡熱傳。

馮崇義對《大紀元時報》表示,近期有傳聞說習近平靠邊站了,不是這樣的,習並沒有大權旁落,李克強也不可能跟習分庭抗禮。「就是開這樣大的會,也是習近平的決定。」

他認為習近平讓李克強來主持 25 日的大會,顯示中國的經濟問題非常嚴重,崩盤的風險很高。習近平一直要堅持清零政策,堅持對西方的強硬政策,讓中國的經濟雪上加霜。現在他不得不放手讓李克強出來收拾這個攤子。

「但是如果李克強真的成功了,這個功還是習近平的,最高領導還是他,是他放手給李克強做的;如果這李克強做不成,中國經濟救不回來。那麼他就讓李克強來分擔責任。」馮崇義說道,如果沒有辦法改弦易轍,中國經濟崩盤的可能性非常大。

吳嘉隆也提到,李克強現在是走鋼索,習近平叫他上來演,他也不得不演,但他面臨一個很大的陷阱。他的這些措施都不會有效果,到時候習近平可以把責任推給他。

吳嘉隆說道,李克強要救經濟,首先不能讓習近平在那邊瞎指揮。「中國經濟目前的問題就是習近平的政策,從經濟政策對美外交到對抗疫情出差錯。」

「經濟不行了,後面還會有政治動盪。加上二十大快要來了,很多問題要敲定,黨內從人事到政策路線的鬥爭可能會更激烈。」吳嘉隆表示。

目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圖片由左至右依序為韓正、王滬寧、栗戰書、習近平、李克強、汪洋與趙樂際,其中習近平為中國國家主席。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