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愛講幹話,這早已不是新聞。台灣政壇幹話擂台排名第2到第10的加起來,應該也都難以挑戰他擂台主的地位。

但是在柯文哲的幹話語錄裡,究竟哪一句的仇恨值最高?如果由本魯來選,應該就是:「我台大醫科的,你呢?」

但是從台灣史來看,網路上流行的無論「我台大醫科的,你呢?」或鄉民吐槽的「人家台大醫科的,你呢?」其實都不是柯文哲的原創。柯文哲的原話是出自7年前的這段獨家報導。

2015年3月15日《聯合報》B1版〈公僕有的閉嘴 有的很受傷〉:

「(記者吳家宇台北報導)市長柯文哲昨天自爆,調閱大巨蛋資料時遭拖延,讓他拍桌大罵公務員『再不給就讓你死』。

對此,官員反應不一,有人三緘其口不表示意見,有基層公務員則覺得『很受傷』,可能會讓他們失去工作熱忱。……

對於柯文哲認為調閱資料常遭拖延,一位不願具名的公務員喊冤說,『哪敢啊?市長那麼兇!』……

他還認為,市長和下屬應良性溝通,動不動就『我要生氣了!』、『我台大畢業,當我聽不懂嗎?』會使基層公務員失去工作熱忱。」

小城故事》是在「黑」台大醫科嗎?

7年前《聯合報》首次獨家報導這則新聞後,次日其他各報與新聞台全都追蹤報導,甚至SNG訪問台大學生與其他路人的看法。柯文哲為何三不五時就要強調自己是「台大醫科」?這個題目太大,日後有機會再寫系列文。

但在現實生活裡,是不是也有人像柯文哲那樣,開口閉口都要提到自己是「台大醫科」,就怕對方不知道?這個現象其實早在43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戒嚴時代國民黨為了教化人民,就積極籌拍各種「勵志寫實片」。1979年張永祥與林清介編劇,李行導演的《小城故事》,男主角請了香港當紅樂團溫拿五虎的主唱阿B鍾鎮濤,特地來台灣剃光他的招牌長髮,用大平頭演出更生人;女主角則請了瓊瑤片二秦二林的林鳳嬌來飾演啞女,從頭到尾都沒一句台詞;場景也是選在苗栗的木雕小鎮三義;連主題曲都邀旅日巨星鄧麗君回台灌唱。

這麼大成本製作的《小城故事》,果然在第16屆金馬獎上大放異彩。不僅囊括最佳劇本、女主角、童星三大獎,還獲得總冠軍的最佳電影獎,而且還票房長紅。這麼叫好又叫座的國民黨政策片,在台灣應該不會再有任何「雜音」了吧?抱歉!就是還有。

1979年2月23日《民生報》第10版刊載了一則讀者投書〈「小城故事」內容欠妥 台大醫科學生提抗議〉:

「今天我和一位同學去觀賞了李行先生導演的《小城故事》,我覺得這部片拍得溫馨感人。不過片中有一小節,我想有待商議:

片中在介紹那位心高氣傲又勢利的許大夫時,為何特別說是『台大醫學院畢業』的呢?這樣未免太『一等子打翻一船人』了,我和同學們都覺得好冤枉,或許李導演並非有意,但我仍要在此提出我和同學們的抗議,並希望以後不再有類似情形出現了。一位台大醫科學生敬上」

台大醫科為何會在聯考的「甲組」?

在職場上究竟有沒有人像柯文哲或許大夫,動不動就開嗆「我台大的,你呢?」鄉民一定有感覺。還好戒嚴時代流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因此像是工程界有成大幫、媒體圈有政大幫、農業圈有中興幫,台大人在這些領域也會很識相,相對低調些。

但是醫界就例外,台大醫科的畢業生大多留在國內,出國深造也都像柯文哲那樣,短期進修後又回台,因此醫界是絕對的「台大獨大」。從43年前的許大夫,到今天的柯文哲,那句「我台大醫科的,你呢?」其實根本不必多費唇舌,對方用看的或用聞的也都會明白。

日本統治台灣時,是靠引進西醫制度與撲滅傳染病,才建立了超越清朝的統治威信。而台灣仕紳子弟也只有進入台大醫科,才有跟統治階級的日本人公平競爭的機會。甚至在歷史上,台大本身就是醫科(總督府台北醫事學校)的「加長版」,台大醫科的學術貴族地位當然不容置疑。

1950年代國民黨為了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管控,避免1940年代在中國各大城市串聯引爆的左派學運,做了2個重大措施。一是所有男生在入學前的成功嶺集訓,二是把大學專科甚至軍事院校綁在一起聯合招生,也就是實行多年的大學聯考。

很多鄉民或許會以為反正台大醫科是學術貴族,別的都叫什麼「學系」,只有他叫「醫科」,因此無論是不是聯考,台大醫科都能招到成績最好的學生,所以最不會反對聯考吧?

剛好相反,因為聯考就必須統一命題與統一分發,台大醫科的大老們,根本不在意考生的總分高低,像柯文哲那樣連預官考試智力測驗都能熟背考古題,重考幾次後,國文與三民主義一定分數超高。大老們看中的是新生的數理能力,渴望的是得天下數理英才一教之。

聯考最初是分甲乙丙三組,國英數三這4科是共同科目,然後甲組加考理化,乙組加考史地,丙組加考生化。考生報名時就必須分組,不得跨考。台大醫科希望物理與生物兩科都計入總分,但聯考是針對所有學校與所有學系,教育部堅決不願為台大醫科「破例」。

台大醫科的大老們就頭痛了,照理說醫科應該要在丙組,看生物成績才對。可是一旦進了丙組,就不能考物理。那麼台大醫科是要進甲組,跟理工學院搶數理天才?還是留在丙組,看誰日後適合當醫生?

1965年台大醫科的2大悶棍

最後台大醫科的大老們,決定還是放棄丙組,進入甲組與理工學院一較長短。起初幾年當然問題不大,台大醫科牌子老體質佳,甲組考生都把台大醫科當第一志願,台大醫科的榜首也一定就是甲組榜首。

然而從1957年楊政寧與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之後,台大醫科在聯考時的一枝獨秀,就開始有了鬆動。很多台籍菁英家庭,覺得家裡已經好幾個人當醫生了,若孩子想讀別的科系,也就不再那麼強力攔阻了。

剛開始有分數明明可上台大醫科的考生,卻放棄改選他系,對台大醫科的龍頭地位還沒有太大衝擊。因為每年的聯考都像科舉,媒體只會大幅報導這3組狀元的生平事蹟,而甲組狀元一定是在台大醫科,所以也還相安無事。

但是到了1965年,情勢忽然急轉直下,8月10日媒體都在大幅報導丙組狀元謝哲茂的故事。19歲的謝哲茂是本省人,住在台北縣三峽鎮,父親是貨運行司機,家裡有8個兄弟與1個妹妹。

由於家境清寒,無法補習,家裡也沒人能指導功課,因此讀建中初中部時,前2年成績都很差。直到初三時因為化學老師盧世琴對他細心教導,從此各科成績都突飛猛進。考進建中高中部之後,成績也都是全年級第一,不但每學期都拿獎學金,1964年還保送台大醫科。

沒想到在台大醫科讀了1年後,謝哲茂竟然不顧父母反對,重新報考丙組。結果不但考上第一志願師大生物系,還成為丙組狀元。他說自己要效法盧世琴,日後當個好老師,因此放棄台大醫科來重考。

丙組狀元是來自台大醫科,這則新聞竟已經讓台大醫科的大老們很震撼了。不料3天後媒體報導的甲組狀元,竟然是台大物理系的黃倉藝。3年前他參加嘉義公立中學高中聯考,也是狀元。雖然高中大學兩次都是聯考狀元,卻是比其他考生至少小1歲的跳級生。

17歲的黃倉藝也是本省人,父親黃金春在嘉養縣稅捐處第二課當了十年多的老課長。雖然一心期望孩子能讀醫科,但總分492分,尤其數學高達94分的黃倉藝,卻把台大醫科填為第19個志願(甲組最後一個志願),而進了第1志願的台大物理系(他的第2志願是清大物理系)

黃金春說他兒子到聯考前,還在瀏覽各種德文、日文、英文的數理書籍。因為一直都討厭地理,所以地理成績不夠好,最後總分差了0.5分,無法保送台大醫科。沒想到在聯考時,甲組沒了地理這一科,又成了全國榜首。偏偏孩子又堅持不願讀醫科,做父母的也無法再說什麼了。

甲組狀元不填台大醫科,丙組狀元又是台大醫科的休學生,1965年的這2大悶棍,終於打醒了台大醫科的大老們。1966年的聯考,台大醫科就從甲組轉為丙組,從此只看生物成績,台大醫科也就一直成了丙組的榜首,直到1984年改列第3類組,物理與生物都要計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