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芬蘭坎坷的歷史
芬蘭成為獨立國家是在:因為俄國革命而動盪的1917年。當時,列寧所率領的布爾什維克揭舉民族自決的大旗,而決定承認芬蘭的獨立。在這之前,芬蘭有一個世紀受俄國的統治,是受俄國強烈影響的國家。而且俄羅斯帝國的首都聖彼得堡是面臨波羅的海的港灣都市。
(一)蘇聯芬蘭戰爭
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1939年,德國已經在希特勒的獨裁體制之下,另一方面,蘇聯則是在史達林的體制之下。否定共產主義的納粹德國對於蘇聯來說,當然是非常大的威脅。當時雙方有一個認識,那就是德國與蘇聯的衝突是無法避免的,但是為了爭取時間,德蘇雙方就進行戰術性的妥協,而這就是當時震驚全世界的「徳蘇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附有一個秘密的議定書,秘密的議定書的內容是德國與蘇聯共同瓜分波蘭,並把波羅的海三小國與芬蘭承認為是蘇聯的勢力圈。換句話說,假如蘇聯採取行動將波羅的海三國與芬蘭置於其統治之下,德國是不說話的。但是這樣的議定書,波羅的海三國與芬蘭是無法忍受的。於是,蘇聯就與波羅的海三國與芬蘭要締結相互援助條約,而蘇聯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德軍通過這些國家侵入聖彼得堡(當時的列寧格勒),而要使蘇聯的軍隊駐留於這些國家。
芬蘭離聖彼得堡僅有30公里左右,假如德軍從芬蘭攻擊的話,俄軍始終有著國防危機的擔心,認為聖彼得堡將支撐不了多久。而這種擔憂終於成真,納粹德國就攻擊蘇聯,列寧格勒就被德軍包圍(列寧格勒包圍戰)。
面對俄國的要求,芬蘭政府以中立政策為理由,拒絕蘇聯的要求。而蘇聯就提出替代方案,這個代替方案是:
蘇聯把Karelia(加勒里亞)地方(在蘇聯與芬蘭邊境附近的地區)割讓給芬蘭,相對地,芬蘭把列寧格勒北方的邊界線加勒利亞地峽(芬蘭語:Karjalankannas)割讓給蘇聯。這種作法就是要使列寧格勒北方的邊界線後退。而且,蘇聯要求租借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附近而面對波羅的海的杭可海角30年,並要求芬蘭把芬蘭灣東部諸島讓渡給蘇聯,並把位於北極圈的邊界線往後退。
蘇聯當時所意圖的是:對於德國的入侵,要保護列寧格勒與位於北極圈的姆爾曼斯克(Murmanskaya)。蘇聯認為芬蘭只保持中立政策,並無法保護其領土以免於德國的侵略。
芬蘭當時期待瑞典與英國等西歐各國的支援,而展現強硬的態度,特別對於杭可海角的租借就拒絕蘇聯的要求。
雙方的協商破裂,1939年11月30日蘇聯就主張:在加勒里亞地峽,芬蘭軍隊有開槍,於是就派軍隊入侵。這就是蘇聯.芬蘭(冬季戰爭)的爆發。
這個戰爭持續大約3個月的期間,芬蘭軍雖然力戰到底,但並無法取得西歐各國的援助,只有瑞典提供義勇軍與武器而已,但英國與法國軍隊並沒有介入。
芬蘭的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1867-1951)將軍說了如下的話:「和平的協議只有在能夠繼續戰鬥的武力還存續的當中進行下去,才有意義,因為在失去所有的兵力以後,只剩下全面的投降之路了。」
1940年3月12日,雙方在莫斯科締結媾和條約,芬蘭不得不吞下蘇聯的要求。
(二)持續戰爭
後來納粹德國佔領挪威等,在德蘇之間緊張高漲當中,芬蘭就與德國締結「運送協定」,接受德國的要求,承認德國軍人在芬蘭領域內移動。
因為這個緣故,蘇聯最害怕的德軍從芬蘭領域內的攻擊就成真。芬蘭雖然主張中立,但是這個主張並沒有被接受,1941年6月,德蘇戰爭開始,蘇聯再次攻擊芬蘭,於是蘇聯與芬蘭就進入戰爭(持續戰爭)。
結果,芬蘭就成為軸心國而再次與蘇聯戰爭。而二戰的結果是軸心國敗北。芬蘭就劃定了1940年莫斯科媾和條約的邊界線、割讓其北部的佩扎蒙(Petsamon)、承認蘇聯租借《從杭可海角離赫爾辛基很近的坡爾卡拉(瑞典話:Porkala)海軍基地》50年,支付賠款、將芬蘭軍隊大幅削減等等。
(三)所謂的芬蘭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媾和,蘇聯實現了芬蘭軍隊的大幅削減。結果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對蘇聯有所顧忌,而以中立國的地位保持獨立,這種國際的立場有時會被稱為「芬蘭化」。
二、芬蘭問題與烏克蘭問題的類似點
我們在上面對於蘇聯.芬蘭戰爭的簡單經過做了介紹之後,接下來,我們在與烏克蘭問題的關聯上,可以注意到有下列幾點是相似的:
1、杭可海角與克里米亞半島在戰略上的類似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對於俄國北方的防衛重要的是:列寧格勒所面對的波羅的海芬蘭灣。
當時的蘇聯為了不被德國控制波羅的海的制海權,所以就以帝國主義的態度要去索求芬蘭灣東部各個島嶼與波爾卡拉(瑞典話:Porkala)這個海上據點。
相同地,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對於俄國來說,是不被剝奪制海權的戰略要衝。
黑海沿岸各國,有NATO的加盟國: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俄羅斯害怕與NATO 戰爭時,烏克蘭可能站在NATO這邊而成為NATO的據點。所以在親歐美的烏克蘭政府成立時,就合併克里米亞。
目前俄羅斯在芬蘭沒有海軍基地,相對地,它在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 )這個與俄國不相鄰接的舊普魯士領土之處,是透過波羅的海艦隊在監視波羅的海。
2、芬蘭雖然標榜中立政策,但是蘇聯不以此為安心。因此協商一旦破裂,就露出嘴臉,訴諸軍事迫使芬蘭接受其要求。同樣地,普丁也承認頓巴斯的獨立,下定決心採取軍事行動。俄羅斯所要求的就是烏克蘭的非武裝中立。
3、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芬蘭與現在的烏克蘭,俄國都擔心會成為俄國敵人(當時的納粹德國、現在的NATO)的據點。而芬蘭的波羅的海與烏克蘭的黑海對於俄國來說,都是其所面對的重要海域。
4、西方國家雖然都提供武器給芬蘭與烏克蘭,但都沒有從正面積極介入。
5、戰爭都是隔一段期間而進行,蘇聯芬蘭戰爭有1939年的冬季戰爭、1941年有持續戰爭。烏克蘭則有2014年的危機與2022年的烏克蘭入侵。芬蘭的持續戰爭是為了將冬季戰爭被剝奪的領土從俄羅斯手中加以取回的戰爭。2014年以後的烏克蘭也是要取回克里米亞與烏東地區。
三、夾在俄國與西歐之間的國家之選擇
二戰之後,蘇聯實現了芬蘭大幅的軍縮,結果芬蘭在第二此世界大戰之後就以中立國之地位保持獨立,這種國際立場,如同前述,就被稱為「芬蘭化」,但在蘇聯崩潰之後,芬蘭就加入歐盟。芬蘭二戰時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加入軸心國而在二戰之後保持中立,但也確保了自己獨立國家的地位。而中立化與軍縮等等也是普丁對烏克蘭所要求的,但不同的是一個是在蘇聯時期,一個是在普丁這個假民選的獨裁政府之下所做的。
可見得俄國對外的慣用伎倆就是以大國的身分,用武力威逼。而這也顯示出從來沒有民主化的國家=俄羅斯都是政治菁英們基於自己的國家觀在主導國家的導向。這就使得瑞典與芬蘭在這次烏克蘭的戰爭中想加入NATO。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戰爭爆發之後,芬蘭總統於3月4日去華盛頓拜訪拜登總統,在3月11日與澤倫斯基總統通電話。
四、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真正目的
透過芬蘭.蘇聯戰爭,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何以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目的了。
俄羅斯所要求的烏克蘭非武裝中立不只是不加盟NATO,也要烏克蘭大幅軍縮,不承認外國軍隊的軍事援助與外國軍隊使用烏克蘭的領土與通過烏克蘭。而且俄羅斯對克里米亞主權的承認,要求烏克蘭承認頓巴斯的獨立等等,俄國都主張說這是尊重當地居民意思的結果。但實際上,這就是一種領土的割讓。
問題在於蘇聯崩潰以後,俄國是可以正常走上民主國家的,葉爾欽指名普丁為總統,但是他卻使得俄羅斯走上家民主的獨裁而成為威權政體,對於烏克蘭戰爭,葉爾欽中心就加以反對。俄羅斯如果民主化的話,其實它是可能變成歐洲的一部分的。但是普丁卻重蹈了俄羅斯帝國與蘇聯的後步,他或許是想獲得與彼得大帝、 凱薩琳女沙皇乃至伊凡四世一樣的功績,但他真的是看錯了時代的變化。二戰以後,戰爭在國際上早已是犯罪行為了,以前在權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的觀念之下互相組成同盟的想法已被集體安全所取代,NATO本來如同馬克宏所講已經腦死,但卻被普丁復活了。只要獨裁,俄羅斯就永遠脫離不了被國家機器所操縱的Eurasianismus,亦即俄羅斯不屬於歐洲,也不屬於亞洲,而是屬於Eurasianismus,是以東正教與非歐洲為主軸的俄羅斯文明。
五、徐巧芯懂不懂所謂的芬蘭化?
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在3月1日表示:烏克蘭很多人像太陽花學運,說要抗俄保烏,說想加入北約,這就是俄羅斯無法接受的地方。俄羅斯希望烏克蘭凡事跟俄羅斯討論,然後去軍事化,不要搞核武那些東西,這樣整個歐洲才會回到俄羅斯認為的正軌。我覺得這件事情可以給我們台灣一個借鏡。
徐巧芯的話,其實從她跟馬英九的關係來看,應該是國民黨真面目的曝光,但卻充滿著矛盾。她的看法就是台灣不要挑釁中國,什麼事都應該先跟中國商量。但這是有幾個問題的:1、是所謂芬蘭化是芬蘭跟俄國打戰輸了,才以中立的態勢對俄國低聲下氣,2、台灣從未跟中國打仗過(不包含金門、馬祖),因此用芬蘭比喻台灣是不倫不類,而且芬蘭化是先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才能以中立國的地位像芬蘭一樣對蘇聯低聲下氣,但習近平與中國是要台灣稱為其轄下的一省。如果徐巧芯能代表國民黨先承認台灣獨立,再來講芬蘭化,這才是符合芬蘭的歷史。但這在國民黨可能嗎?更且台灣在國際上要中立化,去聽從習近平的話嗎?這顯然是要台灣脫離民主陣營,台灣人能接受嗎?因為中國的壓力,國民黨讓吳斯懷進入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已證明國民黨是共產黨的尾巴黨、附庸黨,如果能先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那國民黨至少還有保衛台灣的guts 。但是這顯然不可能,所以俆巧芯的言論只不過是在擾亂台灣的輿論罷了,我看國民黨的年輕一代大概只能跟著老一輩子走而等待被台灣的選民唾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