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可以宣布,根據目前可獲得的信息,美國政府評估俄羅斯軍隊成員在烏克蘭犯下了戰爭罪。」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周三(3月23日)在一份公開聲明中表示:「我們的評估是在審慎檢視現有資訊與情資後所做成。」

3月24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受邀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向布魯塞爾當天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發表了講話。身處戰場上的他語重心長地宣示:「民主國家必須有能力保護自己。自由必須是武裝的。生命必須戰勝死亡。」因此他倡言烏克蘭必須參與建立一個新的安全保障體系,「為烏克蘭,為我們的地區的真正的有效的保障,那些可以在24小時內阻止任何侵略者的保障。」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圖:擷取自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 IG(資料照)

有個對比的鏡頭,就在周一(3月21日),台灣第一公子連勝文在Yahoo TV《今日誰來沛》的專訪中聲言:1996年發生台海飛彈危機時自己在美國念書,立刻跟老師講共產黨朝台灣發射飛彈要回台灣跟家人在一起,就算發生戰爭還是堅持要回來,「因為那時我沒牽掛,除了爸媽在台灣我沒牽掛,我就會回來拼死拼活,等到我年紀大了,我有心愛的人我有小孩,已經跳脫血氣方剛的年代」。

連勝文弱智到難以辨識投降主義、失敗主義?

連勝文當時解釋說,開始思考爸媽年紀大了要照顧爸媽他們身體不好,小孩年紀還小要去上學,「不可能跟你殺到底拚到底,這樣喊很爽實際上是幹嘛呢?」

連勝文的此番「外交取代軍事,交流取代對抗」的「談判和平說」,立刻讓人搬出他2月27日在自己臉書上PO文的驚天名句:「中國國民黨創黨以來,字典裡就沒有『投降』這兩個字。」

面對鄰國霸權的野心與國土覬覦,示弱或逃避型的委曲求全從來就只有被吞噬的下場。烏克蘭的現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當她們在2014年丟掉克里米亞以後,烏克蘭人天真地繼續選擇逆來順受,可是奉行「歐亞主義」(大俄羅斯主義)的普丁,或是亟欲恢復俄羅斯偉大民族榮光的普丁,豈會以此為滿足,只要他認定的時機一旦成熟,立刻就會大軍壓境強行過來切走烏東兩省,然後再一看歐美默然不吭聲,似乎可以「軟土深掘」,遂再以「特殊軍事行動」之名目繼續揮軍西進,並傲然宣稱烏克蘭必須卸除武裝力量不准保有「自衛權利」,尤其是還不准烏克蘭人民接受親西方的普世價值生活型態。不管普丁用多金光的話術加以包裝,根本都是要叫烏克蘭繳械投降歸順。這樣的談判所能得到的是「和平」嗎?

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 圖:翻攝連勝文臉書(資料照)

昔日抗共老兵,養出一批投降主義的黨國權貴

素以老兵(外省人)第二代積極發聲的電視名嘴黃創夏隨即在媒體撰文《普丁滿臉豆花,深藍驚慌失措...》撻伐連勝文們。文中他悲憤地怒斥:

連勝文還記得最挺國民黨的老兵?

「連勝文們」你們是否知道,這些人就是到現在還是最挺國民黨的老兵,「挺身而出、反抗暴政與侵略」,就是這些保護國民黨能夠在台灣喘息、中華民國得以存續的核心價值!

想不到,老兵們卻養了一批莫名其妙、投降主義的國民黨權貴後代,蒼天不仁,對這些老兵何其殘忍!

只見留言區裡,有臉友不屑批連道:「別聽他講那麼多幹話,他血氣方剛時也還不是逃避兵役,壓根都沒想盡國民義務保衛國家呀」,「連勝文今天在國民黨裡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這些老兵最強烈的嘲諷。」

既然談到了保衛台灣勞苦功高的老兵們,我們今天就順勢談一談因為烏克蘭人民英勇抵抗入侵的一場戰爭,在台灣所惹起的頗大爭論的年限兵役問題。

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市遭砲火摧殘,滿目瘡痍。 圖:翻攝 Aleph א推特(資料照)

烏克蘭啟示錄:被入侵的國家必須做好準備

話應該從不久前立法院法制局提出的報告說起。該報告指出,為因應少子化所可能造成國防人力需求不足的衝擊,國防部應設立風險控管期程,當志願服役者不能滿足兵額時,回復徵集服常備兵現役。

3月1日,國防部長邱國正赴立法院參加院會前曾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徵兵並未廢除,目前是徵募併行,重點放在募兵。任何議題都可以討論,但國防部目前重點在戰力、建軍及備戰。至於是否同意延長徵兵役期?邱國正表示,他沒有定見,但當初為什麼從徵兵走到募兵,一方面是財力問題,一方面則是平日養兵少,戰時用兵多。

國防部長邱國正。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3月8日,遠在美國的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與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研究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投書華爾街日報 《烏克蘭戰爭應勸告中國謹慎對待台灣》表示,俄烏戰爭邁入第3週,圖謀征服台灣的北京應從中學到教訓。該文警示:北京應自問共軍為實際戰鬥做了多少準備?就算共軍掌握攻台裝備與能力,俄軍在烏克蘭意外陷入泥淖仍凸顯作戰計畫用途有限。部分俄國士兵見到烏克蘭平民用肉身阻擋坦克前進,意識到自己不被視為「解放者」,深感震驚,不戰就放下武器,共軍部隊也可能這麼做。

細讀該文,其主旨乃在說明;「表面上看起來不錯的軍隊可能會在戰鬥中崩潰,但一個被入侵的國家必須做好準備。」

葛來儀:台灣尚未建立領土防禦部隊的計畫

3月14日,葛來儀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又再指出,台灣必須強化「不對稱戰力」,增強後備軍人訓練、提高國防預算,恢復「徵兵制」對於台灣來說更是重要。葛來儀特別強調,徵兵制有助於塑造民族團結和愛國意識,也能防止其他社會問題,台灣應可透過徵兵獲得類似好處,因為這不僅能讓台灣人學習如何戰鬥和保衛國家,對於像台灣這種分裂的社會來說也很重要。

葛來儀也認為,台灣須以烏克蘭為借鏡,動員平民進行全社會的游擊式反擊,以阻止解放軍登島後推進。目前台灣尚未建立領土防禦部隊的計畫,但此事非常重要,烏俄戰爭展示的重點之一就是人民參戰的能力,亦即當美國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抵達協防台灣時,台灣人民是否會投入戰鬥,保護自己的家園。她同時點醒,台灣軍方過度關注防止解放軍搶灘成功,但沒有積極思考「若中國解放軍真正成功登陸後該怎麼辦做好充分準備!」說白了,就是如何儘快建置「不可佔領」與「無法繞過」的龐大後備戰力,構築所謂「不對稱作戰」的核心精神即在此矣。

3月23日,邱國正列席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時,坦言訓練僅四個月情況下無法上場打仗。邱部長當時也做出回應稱,已成立專案小組評估,但評估時間須花費至少一年,結果出爐後也會先公告一年再實施。不過邱部長鄭重聲明:志願役仍會保留,因為志願役是接受多年訓練的專業人員,不會浪費這些人才。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專案主任葛來儀。 圖 : 翻攝自臉書(資料照)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構建台灣的國土防衛部隊

對此議題,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將軍也適時於3月18日推出精闢論述《借鑑烏克蘭:正視台灣的國土防衛之道》。該文提議政府可以考慮「另行設立一支常備的國土防衛部隊,於國防部支持之下獨立運作,此部隊應與陸、海、空軍具有同等地位,並設有同樣位階之指揮官。」

將軍強調:

就可行性而言,烏克蘭國土防衛部隊取得驚人的成功,應足可消弭兼差性質的民眾戰士在現代戰爭中沒有作用的偏見,不僅為烏克蘭在所處困境中爭取國際支持,更阻滯俄羅斯進犯行動,值得深思的是,假使此部隊在數年之前已擴展建制,其效益又會如何提升。除了烏克蘭,根據已提出的初步證據顯示志願部隊確可提高一國之嚇阻能力,重要的是,國土防衛部隊不一定數大便有效,在當初美國與伊拉克衝突的第一年,伊拉克僅以兩萬名戰士便已大大削弱了美國對該國的攻佔行動。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前排左起)2019年退休前,接受總統蔡英文頒授一等雲麾勳章。 圖:翻攝自總統府(資料照)

依此立論,若再對照在同一天《公視有話好說》臉書粉專上所PO出訪談節目上,退將于北辰對此有相當完整的論述,而且還不免令人發現其間跟李將軍的主張似有遙相呼應的獨到見解。于將軍語重心長地說,他是不支持役期從4個月變1年的少數職業軍人。他從不認為把10萬役男抓進來,台灣戰力就會變強的說法。只要問一個問題,有這麼多作戰區讓他守嗎?如果現在有,以前為什麼沒有?這會產生很大的政策矛盾。​

于北辰說明,「當年我在國防部負責推動募兵制,所持的立論基礎就是兵源過剩,隨著武器技術的提升,我們可以用少少的人,操作更好的裝備,產生更強的戰力。​所以我們把多餘的人減為4個月役期,讓他很快回到社會,依他的專長奉獻國家社會,追求更高的國家利益。另外讓有志願在軍中服務的人,到軍中好好學習作戰技能。」

于北辰:確實執行4個月的軍事訓練很足夠了!

于北辰很耐心地解釋,制度上把「義務役」和「志願役」做明確界定,義務役進來4個月是「受訓」,志願役一做5年、10年甚至30年是「服役」,兩者是不一樣的事。​于北辰強調,不是人多就有戰力。而是把必要的人放在必要的位置,跟現在的武器裝備做良好結合,才能提升戰力。

于北辰以烏克蘭戰事為例,直問戰車會叫義務役士兵來開嗎?高階的愛國者飛彈、天弓飛彈,會叫義務役來射擊或管制嗎?這些高級專長一定是志願役來負責,這是他的工作、他的職業;義務役役期就算拉長到1年,也訓練不出來。​

于北辰在最後總結上坦然主張,4個月的軍事訓練是足夠的,如果省去行政雜務,好好落實訓練,配合以後每年14天的教召,他覺得就是可用之兵。

這裡有必要在舉出一位年輕作家林于凱自述其在十幾年前服兵役的親身經歷供為大家參考。他的PO文〈要四個月 #軍事訓練,還是 #一年兵〉開宗明義即點出一個兵役問題的死穴:「我覺得重點可能不是四個月還是一年,而是:在裡面訓練什麼?」該文有一大段親身經歷的描寫:

下三軍聯訓基地的時候,進訓部隊被駐地單位拗,要派人去給後勤科使喚,我就是被派去供人使喚的那個,那真的是很誇張的一段時間,半夜我要陪官爺出去外面打網咖,打完凌晨兩三點載他們回營區,哨兵默契地當沒看見,他們去睡覺,我清晨六點半要先進科內,如果科長來的時候,趕快打電話叫爺們來上班。

這都不神奇,神奇的是,我一個測量士,被拗去畫基地道路及營舍改建工程圖,我記得當初一個營舍改建的預算是四億元,每天半夜加班到十二點,整個工程圖就在我手中完成了,而我的背景跟建築土木一點關係也沒有。.....

退役少將于北辰。 圖:翻攝于北辰在桃園臉書(資料照)

徹底斬除朽化的「黃補精神」神主牌

作家林于凱的上列陳述,涉及到軍中管理「效率」的陳年嚴重問題。軍中那塊所謂早已被神化(=腐化)的「黃補精神」之神主牌,於今徒留「國共親愛」之往事卻已然毫不「精誠」的陽奉陰違與混日子的作假文化,如果再不「揮淚」徹底斬除,則不管是一年、兩年或四個月役期,結果仍然是虛幻的改革與空轉。

研究國際戰略出身的專欄作家吳崑玉在3月22日發表的專文《關於打仗 台灣人先想好這七個問題》中就提到當今軍中這些令人發愁萬般的煩惱。他說:

在爭論役期問題時,常忽略了「效率」這個關鍵問題。四個月役期如果不能訓練出一個合格的步槍兵,那就是徹底的浪費。還不如廢除兵役,另開外掛,由願意為國家打仗的人組成志願民兵團,短期服役,長期以「週末戰士」的方式維持戰力,戰時就地組建防衛戰術要點。......軍中服役不應是每天搞「兩皮」(頭皮和草皮),而是有能者應受基層管理職能訓練,專長者擔負符合其本業本學專長的工作,使其退伍後更易在企業謀得較好工作。

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將軍也在24日的電視訪談中強調,邏輯應該是軍事改革優先,接著才是兵役改革,再來全民國防,最後全民皆兵。

當然這些住章或說法裡,都還必須要搭配上有一個牢靠的認知之基本前提「為何而戰?」

設若是某些早已投靠威權者而成天只想著要借對岸惡鄰之力在台灣興風作浪以圖「奪回執政權」之輩,縱使予之再多的討論與對話,也全都是枉然白費!

文末且容我引用二戰名將巴頓的金句共勵:「戰爭的目的不是要你為你的國家犧牲,而是要讓你的敵人為他的祖國犧牲。」(The objective of war is not to die for your country, but to make the other bastard die for his.)

作者陳昭南:曾任第二屆、第四屆立委、現為網路媒體專欄作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