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至今不僅遭逢烏克蘭堅忍抵抗,在國際上也受到高強度孤立,在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領導下,俄軍在戰場推進緩慢,俄國卻快速成為國際社會公敵、全球經濟邊緣人。一個月前宣稱與俄友誼「無上限」的中國政府也極力限縮對俄支持度。專家分析普丁陷入「沉沒成本」迷思,害人害己卻停不下來;也有評論指他只剩兩張牌可打。

俄羅斯侵犯烏克蘭所發生的一切都不如普丁的預期,但他卻遲遲不作「停損」決定。先不論他是否如外媒引述匿名情報所說的「心智惡化」,畢竟暴怒、反覆、遲鈍等精神官能現象也在許多國家領導人身上看得到,可是原本有著擅長謀略形象的普丁這次卻落得進退失據,專家直指他可能犯了幾個決策者常見的思考謬誤。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經濟專欄作家柯益(Peter Coy)引用管理學上的「沉沒成本(sunk cost)」迷思來解釋普丁繼續推進戰爭的動機,柯益表示,因為普丁很難接受已經投入的軍隊將是徒勞無功,也就是捨不得已經「沉沒」、花掉的成本,於是持續投入兵員武器,想扳回局面,結果卻可能損失更多成本。

柯益指出,陷入戰爭中的領導人常有這種想法,就像美國先前在阿富汗戰爭的長期消耗。他引述經濟學者布蘭可(Abigail Hall Blanco)的話來凸顯這個迷思的荒謬,也就是普丁怎能告訴人民「我把你的孩子送到戰場上去犧牲,是因為不捨別人先前已犧牲的孩子?」

柯益續指,普丁不想停戰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他無法面對後果,就算再打下去能贏的機會愈來愈渺茫,對普丁而言,現在就吃敗仗的代價更高,因此他繼續放手一搏,也就是國際關係中的「賭復活(gambling for resurrection)」理論。普丁的賭注,是俄國的經濟、軍隊、平民百姓,輸贏的代價,卻只是他的政權。

目前國際政壇和俄羅斯、烏克蘭雙方仍有許多人在奔走,希望促成烏俄達成停戰協議。柯益認為,談判協調者的挑戰在於評估普丁這場血腥侵略打到現在,他是如何被前述思考點所驅動。因為,達成協議最難的一點,在於怎麼讓普丁「有面子的認輸」。

紐時另一篇報導提出停戰的幾種可能,一是外交調停,歐美官員最希望經濟制裁的後果,尤其是倒債危機,能讓普丁縮減他原先的戰爭目標。但正如柯益前述,談判難在捉摸普丁的底線。第二種可能是普丁不想耗費太多時間派兵地毯式收服烏克蘭各城市,遭遇烏克蘭人可能長達數月的游擊巷戰抵抗,因此改以強力轟炸毀掉烏克蘭,繼續犯下一長串戰爭罪行。

第三個劇本是類似1990年代巴爾幹半島戰爭,結果南斯拉夫(Yugoslavia)分裂成數個國家。烏克蘭政府若撐不下去也可能被迫讓烏東親俄地區分裂出去,成為俄國附屬,以換得烏克蘭其他國土保持獨立。最後一種可能性則是俄軍愈往烏克蘭西部邊境推進,發生飛彈誤射到北約(NATO)國或打到北約國的飛機,又或者普丁決定使用化學武器,使戰況惡化、擴大。

紐時報導提到,普丁已經輸掉了俄國經濟和國際地位,再打下去他也難回到戰前的權力巔峰。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歐亞中心副主任克蘭(Doug Klain)強調,普丁眼前只剩兩張牌可以打,一是打到全部都賠光了為止,包括為他自己舖上末路;二是停止戰爭,包括在談判中取得烏克蘭的讓步,讓他對內有好看一點的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