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的抖音浪潮自2017年底開始席捲全球青少年,其國際版app「Tiktok」成為國小到高中學生最愛用的app,但tiktok上的諸多爭議挑戰活動,以及短影片讓學童「弱智化」的討論相當激烈。長期在偏鄉推動閱讀教育的彰化國小教師林怡辰就表示,現在的國小六年級學生自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吃到飽的網路和手機,現在國小學生受「抖音」不良影響的程度也急遽升高,她觀察出與過去的學生有6點差異,大嘆「抖音一響,父母白養」。
林怡辰表示,這一學年教的這班六年級,和上一班畢業生比較,大概是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吃到飽的手機和網路。她盤點後發現有6點差異:
第一、抖音音樂一下,全班幾乎都可以跟著順口溜:陳董在夜總會、還有無意義的聲音,當然還有更多不能在老師面前說的,隨便抽一個「視頻」(影片啦連用語都全班都被洗腦了),配樂、節奏、橋段,很像集體洗腦,一呼百應。
第二、簡體字錯誤:我們中國台灣...欸欸欸不是喔同學!開始寫簡體字,老師為什麼不能寫簡字,然後錯誤是和簡體字混淆。和前一屆學長姊相比,語文落了一截,更何況還有在家上課那段。
第三、網路交友:一件一件,然後提醒家長注意孩子上網情形,暫時停止上網等,我還沒到家,又看到孩子臉書按讚。
第四、不宜影片過量:要到台中看電影時,我說18 的不能看喔!老師,這我們都看過了欸!連小一小二的大寶二寶,聽他們同學唱了魷魚遊戲和鬼滅之刃的歌,都會唱了。同學表示:很好看喔!
第五、身體分際和不宜玩笑:常常處理。沒有宣導嗎?當然有,課程、新聞、影片、法規,大約以二週一次的頻率進行。孩子說:影片都這樣演啊。
第六、戒斷症狀:有孩子回家就回房看手機,吃飯也在房間。家長如果要收起手機,小孩拚命。生氣、翻臉,家長跟我說:我們全家都很怕他生氣。功課都是急著為了看手機,快速完成,昨天學的,回家歸零,只有到校才又變正常。
林怡辰認為,吃進去的食物和每天日積月累接觸到的資訊,「You are what you see」,尤其孩子不太會辨別這些影像背後隱含錯誤的價值觀,不只抖音、YouTube、網路小說、影集。她直言,「抖音一響,父母白養」,也直言自己不敢拿孩子來證實這句話的真偽。
最後,林怡辰強調,論點在於大量價值觀偏頗影片影響價值觀,最重要是孩子上網時,要有人陪伴或注意其閲聽內容,因之提出提醒。